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10)开启|面向全球征集中、英文艺术评论稿件

发布时间:2024-06-14      截稿时间:2024-09-15      阅读量:357次     

  2024年6月2日,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IAAC 10)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正式启动,面向全球征集中、英文艺术评论稿件。IAAC 10由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久事美术馆联合主办,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国际艺术评论协会进行学术支持。
  在启动仪式上,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理事Lewis Biggs与凌敏回顾了评论奖的10年历史与传播:“IAAC的宗旨是让全世界优秀的评论家拥有共同的舞台,尽管语言仅限于中文与英文,但舞台是属于全世界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另外,我们谈论能见度的问题,优秀的作品怎么让人看到,怎么让全世界看到,IAAC提供了国内外优秀社交媒体发布与文集形式汇编出版的平台。我们也关注艺术实践与理论的同步更新,为了达到这个宗旨,IAAC确保每年的评委是国际化且常新的,确保所有评审过程是匿名的,以及投稿所涉及的展览时间是一年以内的。好的艺术没有好的表现形式就不可能蓬勃发展,而任何形式都需要批评来改进。我们的使命是通过对当代艺术展览进行更高质量的批评,鼓励和发展更好的文化环境。”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联席主席孙向晨表示:“哲学始终像幽灵一样徘徊在当代艺术中,我们以“艺术·哲学”的方式让其现身,让哲学与艺术真正有机会面对面,这是让艺术直面哲学的审视,也是对哲学自身的一种冲击。阅读和评判这么多艺术批评也是一种神奇的体验,它帮助我们穿越时代的缝隙,一窥世界之他异性的面貌。当代艺术始终保持着对于世界的批判态度,但维系这种批判同样需要有恒久的坚守,过去十年中,IAAC代表了某种坚守。当人们回首时,2274篇艺术评论与其相关的艺术作品、艺术家、策展人与机构何尝不是一个时代沉浮的见证呢?来自50多个国家的声音何尝不是将那未知且破碎的世界串联起来的努力呢?IAAC、抑或写作本身,注定将成为我们理解与记录这个时代的一种独特方式。”
  本届国际艺术评论奖主办方之一,上海久事美术馆负责人表示:“久事美术馆的目标不仅是展示和收藏优秀的艺术作品,更是通过丰富的学术活动和公共教育项目,推动社会对艺术的理解和热爱。美术馆希望借助国际艺术评论奖这一平台,加强与全球艺术评论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方向。当前,全球艺术界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变革,不仅改变了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方式,也对艺术评论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艺术评论家在重新思考艺术的形式和传播方式的同时,需要寻找更具前瞻性的视角和方法,来解读和阐述艺术作品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国际艺术评论奖在第十届之际继续保持其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应有之义。”
  在举办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启动仪式的同时,“无界的写作——2024年艺术批评主题学术论坛”也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作为论坛活动的主办方之一,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黄小峰表示:“本次主办‘无界的写作’论坛的五个单位涵盖了国内顶尖的学术机构和美术馆,我们以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哲学与艺术实践等方式,去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在近十年里,人文学院美术史论与文史哲相关的各位老师以跨学科的背景去探讨多元的、跨界的、甚至无界的问题。无界恰恰是不容易做到,且需要我们珍视的特质,希望国际艺术评论奖不仅能让本次主办活动的单位获益,也使中国当代的艺术批评与艺术生态获益。”
  本次国际艺术评论奖由5位专家组成国际评审团,包括意大利罗马现当代画廊前馆长克里斯蒂安娜·科鲁(Cristiana Collu)、Artforum中文网主编、作家与翻译杜可柯(Du Keke)、工作和生活于哈瓦那/马德里的独立策展人、评论家和作家格拉多·莫斯克拉(Gerardo Mosquera),历史学博士、艺术评论家兼学者马尔戈扎塔·卡兹米尔恰克(Małgorzata Kaźmierczak)、卡塞尔大学/文献研究院艺术与经济学系教授由宓(You Mi)。国际评审团将于征稿结束后展开严格的匿名评审,最终选出20位中、英文入围作者,包括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其中,一等奖将获得80,000元人民币(税前)的奖金及一次上海或伦敦的短期驻留,二等奖将分别获得30,000元人民币(税前)的奖金。20篇入围作品(中文投稿及英文投稿各10篇)将以中英双语的形式结集刊登在2025年出版的《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年度展览评论》中。
  投稿者所投稿件须针对2023年9月1日至2024年8月31日期间在全世界任何地区或线上举办的当代艺术展览撰写评论,且尚未发表。申请者年龄不限、身份和专业不限。其中,中文稿件字数为2500字,英文字数1500字。征稿将于2024年9月15日截止。投稿者只需在IAAC官网(www.iaac-m21.com)投稿系统注册后,在线填写相关信息并上传稿件和展览图片。
  第十届国际艺术评论奖评委简介
  克里斯蒂安娜·科鲁|Cristiana Collu
  独立策展人、艺术史学家和讲席教师。她曾于2015年至2023年担任意大利罗马国家现代和当代艺术馆馆长,2020年担任博尔盖塞美术馆馆长,2012年至2015年担任特伦托和罗韦雷托现代和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1997年至2012年担任努奥罗艺术博物馆馆长。她在卡利亚里大学获得艺术史学位,并于2021年在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获得博物馆学和当代艺术史博士学位。她曾在罗马萨皮恩扎大学、萨萨里大学、卡利亚里大学、特伦托大学和LUISS商学院教授博物馆学和艺术史。她以成员的身份参加了许多重要的委员会、评审团和科学委员会,如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评审团、法尔内西纳委员会、巴切利委员会、Tuwaiq国际雕塑研讨会、利雅得艺术专家小组、罗马四年展、TERNA奖等。
  她的展览项目和研究致力于促进博物馆战略和可持续性、性别平等、包容性、多样性和文化外交。
  杜可柯|Du Keke
  杜可柯是Artforum中文网的编辑,作家和译者,常驻东京。她自2008年起在Artforum工作,从助理编辑到高级编辑,再到Artforum.com.cn的主编。她曾翻译的书籍包括鲍里斯-格罗伊斯(Boris Groys)的《艺术力》(Art Power)和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的《没有内容的人》(The Man Without Content)。
  格拉多·莫斯克拉|Gerardo Mosquera
  Gerardo是自由策展人、评论家、艺术史学家和作家,常驻哈瓦那和马德里。他是多家国际杂志和期刊的顾问委员会成员,曾是哈瓦那双年展(1984-1989年)的共同创办人、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兼职策展人(1995-2009年)、马德里PhotoEspaña艺术总监(2011-2013年)等。他策划过许多国际"常年展",最近的有2021年广州影像三年展;2018年危地马拉第21届派斯双年展;2016年北京第三届今日文献展;2015年第四届圣胡安Poly/Graphic三年展。他最近的展览有:“热点”,意大利罗马国家现代和当代艺术画廊,2022-2023年;“无用:用于思考、做梦和观看的机器”,纽约布朗克斯艺术博物馆,2019年,以及“Adiós Utopia:1950年以来古巴艺术中的梦想与欺骗”,休斯顿美术馆,2017年;明尼阿波利斯沃克艺术中心,2017年。
  他撰写和编辑了大量关于当代艺术和艺术理论的文章和书籍,最近的著作有《超越奇幻》(Beyond the Fantastic),《拉丁美洲当代艺术评论》(Crítica de arte contemporánea en América Latina),格拉纳达大学,2022年;《拉丁美洲艺术(及其他全球脉动)》(Arte desde América Latina(y otros pulsos globales),《Ediciones Cátedra》,马德里,2021年。他在五大洲都曾举行过演讲,并组织过多次国际会议。1990年,他获得纽约古根海姆奖学金。
  马尔戈扎塔·卡兹米尔恰克|Małgorzata Kaźmierczak
  Małgorzata是历史学博士、艺术评论家和学者。自2004年起在波兰和美国担任艺术项目独立策展人,尤其是行为艺术活动。她撰写过多篇论文和艺术评论,2011-2014年间作为http:⫽livinggallery.info编辑兼翻译;2006-2012年间担任波兰克拉科夫"Kesher"行为艺术促进基金会主席;2012-2014年间担任《艺术与文献》杂志执行编辑;2014-2016年间担任波兰卡利什市艺术馆馆长。2016-2017年间担任波兰什切青艺术学院绘画与新媒体系出版社主编兼助理教授。
  现任克拉科夫国家教育委员会大学助理教授。2020-2024年间,任波兰国际艺术协会副主席,2021-2023年任国际艺术协会副主席,2024年起任国际艺术协会主席。
  由宓|You Mi
  由宓是卡塞尔大学/文献研究院艺术与经济学系教授。她的学术兴趣是艺术的社会价值、新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欧亚大陆的历史、政治经济学和哲学。以欧亚大陆为主题,她曾在光州亚洲文化中心、乌兰巴托国际媒体艺术节(2016年)、符拉迪沃斯托克Zarya CCA(2018年)、香港CHAT(2023年)以及与Binna Choi合作的研究平台"Unmapping Eurasia"策划展览。
  她最近的展览侧重于社交技术和"可操作的推测",如科隆世界艺术学院的"Sci-(no)-Fi"(2019年)和新加坡美术馆的"Lonely Vectors"(2022年)。她是第13届上海双年展(2020-2021年)的策展人之一。她曾担任跨国非政府组织"共同行动论坛”媒体艺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并于2023年成为贝格鲁恩学院欧洲研究员。
  联系方式
  中方联络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308室电话:+86(0)21 6564 2732电邮:philo.fudan@gmail.com
  英方联络机构:Edinburgh College of Art,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地址:Lauriston Place,Edinburgh EH3 9DF
  电话:+44(0)20 7590 4423电邮:IAAC ed.ac.uk
  投稿方式
  投稿者需在IAAC官网(www.iaac-m21.com)注册后(IAAC官网-投稿方式-在线投稿),在线填写相关信息并上传稿件和展览图片。
  国际艺术评论奖组委会拥有所有申请者提交的文章版权(无论此前有否出版)。举办机构和中、英两方的学术支持单位将对所有入围者的文章进行分类和筛选,再将其翻译成中文(针对英文稿件)和英文(针对中文稿件)两个版本,以供出版之用。
  最终评选将由国际艺术专家评审团以英语会议的方式进行线下终审,评选结果将于2024年12月对外公布。包括获奖者在内的20位入围者将进入终选名单,获奖的艺术评论将以中、英文双语的形式刊登在出版物和官方网站。

  征稿截止日期:2024年9月15日

https://mp.weixin.qq.com/s/Qf70XtrUjluXYZ_Dy6MLY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