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奇妙的设计世界中,大多数的无效信息检索,正一步步蚕食我们的视野!
从开始的新鲜到局限,到最后只看到我们想看到的东西,可怕的是我们浑然不觉!
现在,请用您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您的注意力。
以在交流中理解和欣赏彼此不同的角色,用更开放和洞悉的视野看待自己和世界,共同走进各大艺术设计高校的毕设视界。
推出NG(New Generation)Grad Show这个报道专题,聚焦新生代们的无惧稚嫩却富有创新精神的设计作品,将其更好的展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进行高质量的交流。
关注新生代这个群体,聆听属于他们的设计之声,以及作品本身背后的感触和故事。
我们的专题将持续关注全球内各大设计高校的优秀毕制,同时也欢迎高校与我们联系,共同为新生代设计师们发出设计之声。
第1期,台湾科技大学设计系
校系介绍
台湾科技大学
台湾科技大学(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台科大(NTUST),是台湾第一所技术职业教育高等学府。为台湾大学系统、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发展典范科技大学计划的重要成员,并获AACSB和EQUIS双重认证,是一所亚洲顶尖、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设计系
1997年,台湾科技大学成立设计学院,同时设立工商业设计系(现为设计系)。系所课程着重于「理论与实务并重」之教学,培养具备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之高水平工业设计与商业设计人才。理论方面之教学着重于设计基础之养成和设计相关理论之学习,以培养学生创造、分析的能力。实务方面之教学除了设计技巧之传授,并配合设计专题之演练和参与建教合作的设计项目等方式,使学生具备足够之设计技能,良好的设计整合能力,以及协调和谐的工作态度。多年来在国际设计竞赛Red Dot、iF中,台科设计屡屡得名,除了国际竞赛外,系所不断开拓新设计专业领域,研拟多项设计国际化和实务化发展策略,努力成为亚洲第一,甚是世界最优秀的设计学系之一。
指导教授语录
「作设计」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学们利用过去三年所学到的设计知识与技能,于毕业专题设计课程中将创意实践,这将是一件非常享受的创意活动,虽然过程中有甘有苦,但设计成果将会是甜美的,期勉同学们时时刻刻保持对设计的热诚,未来不论是扮演设计师或设计主管的角色,务要掌握设计趋势,具备「国际设计移动力」,设计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均要兼顾,如此将能应付未来的挑战。
毕制展主题
除了作品还有:
Besides the Works
在完美呈现作品之前、在终于找到自己之前,我们都经历过摩擦与混乱。
想说的在作品里面、没说的在痕迹里面,或许一直在找的明天也在昨天里面。
「除了作品,痕迹里也可以看见我们。」
毕制优秀作品
〔针箱/Mobile Chinese Medical Suitcase〕
作者:陈建中、陈育萱
导师:陈建雄、施皇旭
针箱是一款针对中医出外诊疗所设计的产品,主工作台面可升降设计因应不同高度的诊疗需求,随箱配备的凳子与地垫提供医师能舒适方便的进行伤科诊治。
〔SOUNDMATE〕
作者:陈勤旻、李宗唐
导师:林时旭、陈希圣
SOUNDMATE是一组为分隔两地生活的家人、情侣或朋友设计的成对产品。透过程序运算将生活环境的声音转换为动态的数位视觉图像,并呈现在对方的显示屏上。藉由分享彼此的声景与传递声音的实体互动,以远端、低调的方式形成两人间关怀陪伴的连结。
〔RERAW原生回制〕
作者:陈唯瑄、蔡心愉
导师:范振能、陈彦豪
从结构工法发展不同的可能性,并呈现未来家具的另一种形式。
RERAW不断反思未来材料的循环利用。应用RC构造工法将石粒替换成再生级配延续刚性特色,包覆扩张网塑型后裹上水泥,突破造型限制并解决表层干裂问题且强化资源循环链。
〔超能瑜珈袋/HyperMatt〕
作者:高家宁、江品莹
导师:陈建雄、施皇旭
面对这疫情时代,想要运动的人无处可去,从而选择购买健身器材于家中使用,这局限了运动的空间也局限了运动的项目,为此,我们精心设计一款新型态的运动套组。
HyperMat结合三种不同的健身器材,瑜珈垫具有止滑及抓地的功能;平衡球以充气方式使平面产生不稳的效果,以训练核心部位;瑜珈砖则利用海棉自动充气,使其产生不同高度辅助及支撑动作。以充气技术及整体设计,满足现代人对空间、器材及运动种类的需求。外出时更可以收折成背包,提供收纳运动用品的空间,使外出运动更加轻便。
〔WeTour〕
作者:黄澄贞、卢映瑄
导师:林时旭、陈希圣
「分隔异地的友人们,于此共享世界的宝藏吧。」
WeTour是一套因应疫情下博物馆暂时歇业的经营困境与大众在此环境中的社交、学习需求,所设计的在线看展体验--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相约组队,与朋友们一同尽览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我们剖析博物馆现有的在线活动后,以「增进使用者互动性」作为出发点,规划了一套兼具社交及学习性质的体验流程;并以国立故宫博物院《小时代的日常:一个十七世纪的生活提案》特展为例,试着向博物馆经营者提出一系列可以依循的SOP,期望形塑后疫情时代下新的可能商业模式。
〔CHOCOMOVE〕
作者:李俐臻、王誉
导师:范振能、陈彦豪
近年来活版印刷已逐渐没落,取而代之的是快速大量的数位印刷。活版技艺虽工序繁复,却能印制数位印刷印不出的独特情怀。所以我们想用不一样的方式传承活版印刷的精神,让活版印刷成为一个人人都能体验的传统工艺,带领大家回到传统印刷的黄金年代。
我们设计了一套活版印刷巧克力体验流程。将传统铅字改为巧克力,让大家体验从巧克力变成巧克力字砖,再一一的挑检,最后放入盒内排版印制。不仅让使用者能够在过程中体验活版印刷的流程,更能将这份亲手做的礼物送给身边重要的人,保留手作的温度,并继续发扬这项有温度的技艺。
〔原。色True Colors〕
作者:梁博翔、周柏翰
导师:范振能、陈彦豪
形成一个文化的成因有很多,广义的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建筑、饮食、工具、技能、技术、知识、习俗、艺术等。大致上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来指称它的文化。而影响生活的形式,与地形与气候有着很大的关系。经过「时间」的运行,这世界有了各种变化,而我们想藉由时间与地形这两个元素,来呈现各个地区(地形)在时间的流逝后所形成的样貌。
〔慢漫香具INSCENE〕
作者:林宜桦、林靖芳
导师:林时旭、陈希圣
「漫」有遍布、充满之意;「香具」近似于「相聚」:我们希望匆忙的人们能停下脚步,随着如涟漪般漫出的香气,将四散的情感聚集起来,缓缓步进自己的内心。
为营造香道文化中细致的感受,我们以微观景致的概念制作香道道具,希望使用者从点炭的步骤开始,就沐浴于景致之中,享受这场触及五感的细腻体验。如同循着光明和轻轻起伏的水面探索,不论是拘谨的、恭敬的、惬意的,都能随着香气,往内关照。
〔工尺-01/Gongche-01〕
作者:王骏腾、陈錡渊
导师:陈建雄、施皇旭
音乐创作者由于市面上工具的限制,让整体音乐环境创作较难突破西方的编曲框架。「工尺—01」将北管的出阵单元的互动与功能隐喻于界面及操作逻辑,恰如同台湾的北管文化透过层层堆栈的仪式行为,将东方虚拟的神圣世界以象征化的手法与世俗生活连结,让操作者在使用过程中能意会到北管丰富的文化资产。「工尺—01」内建的音色包含了北管乐器的取样,让使用者可以运用北管曲牌进行崭新的编译及演奏。
〔模块化居家照护猫窝/POR VI〕
作者:徐雅琦、李昱萱
导师:陈建雄、施皇旭
一个日常、游憩与居家照护都适用的模块化猫窝,透过安置不同的配件,满足猫咪各种生活故事!
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同时考虑了饲主与猫咪的需求,以四个部件:主体、屏蔽、侧边高台、互动垫,可以因应猫咪的习性、性格、活动力和身体状况为依据去做变化,能符合大部分的生活情境。
主体中的睡垫设计成有体重计和保暖的功能,能吸引猫咪使用,也能让饲主能关注猫咪的身体状况。此外,屏蔽从通透到隐蔽总共有五种阶段,也可视情况转为封闭的氧气室与照护窝,有预留的孔洞能外接医疗设备,内部也有提供许多空间可安装各种照护设备,配合现有的行动宠医,让宠物生病时不用再孤拎拎的待在冰冷的医院。侧边高台则有猫抓板、盆栽和碗架可以选择。互动垫是除了逗猫棒外,或是猫咪不便于跑跳却有玩心时,与猫咪一起游玩的好选择。
〔海废再生实时白噪音音响/Ashore〕
作者:杨咏晴、邱亭瑜
导师:陈建雄、施皇旭
Ashore是一款友善海洋的居家音响,利用自海上回收的海洋废弃物,转化成为再生尼龙3D打印线材、再生PET环保纱线制成。经过精心的设计将海洋带进室内,只需要简易的触控操作,Ashore就能随时随地收听台湾海岸的独特浪声。在感受令人惊叹的音讯体验同时,增加工作效率以及提升睡眠质量。
从每一个角度看,Ashore都精美雅致,每一刻都带给你视觉、听觉、触觉的享受,颠覆你对海洋废弃物的想象。
〔八斗梦游Badou Somnambulation〕
作者:张雅筑、叶立暐
导师:林时旭、陈希圣
「打造出一场专属旅人与八斗子的质感旅行」
八斗梦游是由风力互动装置与AR App串联起的游程设计。以四大主轴:寻(质感地图)、捕(旅程收集)、梦(AR体验故事)、祭(微型祭典),贯穿整个游程体验,旅人可以在旅游的过程中,透过AR更加深入了解基隆八斗子。翻转「现有的标示地图」,将地方的DNA萃取于质感地图上,旅者藉由寻找、触模以及AR的沉浸式体验,带来梦境般的深度旅游感受。旅人在体验梦游八斗的过程中,犹如穿越时空,八斗子丰厚的在地历史与文化故事将再现于眼前。
〔微型供氧设备/Airssist〕
作者:张菁兰、黄怡川
导师:陈建雄、施皇旭
Airssist微型供氧时尚装置是个便携、时尚的供氧设备,可外接胸腔治疗管线并装入医疗口罩,让需要氧气支援与防疫需求的人能够同时享有清新空气与可靠的防护。
本次展览概念为「痕迹」:总是在作品呈现时被藏起,又或是被抹去的那些,对我们而言格外重要;这也是我们在现今结果论的社会里,提出的挣扎与抗议。
「设计是什么?」是每个设计系学生在第一堂课最先面对的提问,在四年后的今天,我们仍在追寻答案;然而,在真正了解何谓设计之前,我们想从过去追寻自己是如何走到现在。
或许至展出当天仍难以回答设计究竟是什么,但透过作品、还有作品以外的,我们可以告诉观众的是,「设计系」到底都做了些什么:结果从来不只是结果,而是过去痕迹的组成。
作品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MMr6VNdvdXpwdG0wwQrP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