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修武汉服设计大赛获奖名单公告

发布时间:2021-05-01      阅读量:18411次     

  给关心大赛的朋友说的几句话:
  1、大赛的导向以最终公布的获奖作品为准,而参赛作品众多,因此请不要将参赛的所有作品都视作主办方和组委会的立场;
  2、个别后台穿衣助理不专业,将右衽穿成左衽(后来返场时进行了及时改正),这再一次说明目前产业链的不成熟和各个环节的薄弱,更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推进;
  3、感谢大家耐心等待,决赛当天评委就已经评出了名次,但由于要为大奖作品重新拍摄图片,导致今天才公布;
  4、关于版权,请选手以双方签订的合同为准,不信谣、不传谣。
  首届修武汉服设计大赛已经基本结束,不管中间经历了多少波折,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总算完成了这一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无比感谢整个过程中给予我们关注和支持的每一个人!回头来看,自然还是有很多遗憾之处,有很多经验教训需要总结,但是组委会的全体工作人员无不感受到设计大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大赛对推动汉服事业起到的极为重要的战略作用。在巨大的压力下,我们更加充分和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汉服事业是多么地朝气蓬勃,同时又稚嫩薄弱。这真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处处都需要建设,处处都充满了风险和机遇。
  这让组委会乃至汉服从业人员突破了以往盲目乐观的迷思,正视汉服事业发展过程中严重受限的现实状况。我们希望通过本次比赛,让所有汉服从业人员,以一种乐观而热情的态度去面对挑战,以一种更加严谨务实的心态去参与建设。
  在公布本次大赛获奖作品之前,组委会想谈谈以下几个问题。凡是有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的朋友,应该能够充分地理解汉服事业要想取得真正成功,必须要有成熟的产业链,而成熟的产业链一定是由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研发生产、销售宣传、品牌塑造、市场研究等一系列复杂的环节紧密构成,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薄弱不堪,都会导致整个产业链遭遇瓶颈,难以升级和突破。
  在看起来如火如荼、高歌猛进的今天,有新品走秀、有模特比赛、有制作培训、有直播种草……但是这些几乎都集中在产业链的下游。而中游的生产企业虽然在不断壮大,但是整体不强,3000家服装生产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小微企业,中型企业屈指可数。
  最要命的是上游的学术研究领域,尤其是设计师人才培养环节,目前来说仍是一个空白。空白就意味着上游是产业链最薄弱的环节。我们为什么要举办设计大赛,做这样一件很可能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为什么别人不举办设计大赛?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设计大赛是一个极其耗费资金和精力而又无法立即产生效益的活动。又因为其处于产业链的上游,更靠近源头研发环节,远离终端消费者,远离已经成型的消费市场,极易带来舆论风险。有人说,这些设计师作品太幼稚,太难看,还不如汉服商家的上新作品。但这正是我们做设计大赛的初衷:我们做的是上游的人才挖掘、培养、研发工作,而不是去重复产生那些已经被市场证明的商业产品。
  这就好比种子选育工作和超市选购大米的区别。
  组委会认为,汉服事业发展到今天,人们的思维和精力过多地集中在中下游,尤其是下游。畸形地发展,让整个产业已经陷入了红海厮杀、价格战、圈层桎梏和瓶颈状态。
  敢问同袍们:我们认可的服装类型和款式,是否有一款在大众中广泛流行?例如我们的领导同事、亲朋好友、家人邻居、老师同学,他们是否愿意穿着?或者已经在日常生活和礼仪交往中穿着?
  再有,我们认同是汉服的款式和种类,是否打入了主流商圈?百货商场?大型卖场?是否成为了可以与西式时装一拼高下的爆款和时尚标杆?
  实事求是地说,现在我们看到的一切,所做的一切,就算再精美、再有气质、再有文化内涵,在一般大众的心里,常常被对标的,仍然是JK、Lolita、旅拍摄影和影视道具。
  而我们想要人们在心目中对标的是西式礼服、夹克、衬衫、T恤、风衣和卫衣。
  我们想要的终极目标,是人们是因为汉服确实能够满足其日常需要而自然地选择它,而不是必须要先成为硬核汉服党才会去购买它。
  我们对于本次设计大赛既满意,也不满意。满意在于这次大赛的的确确是面向了真正的服装设计界,参与者的的确确是来自四面八方、各个领域,充满了多元色彩,而不仅仅是汉服界的自娱自乐。满意在于通过这次比赛,我们接触到了来自服装专业领域和其他领域的极其专业的视角,极其专业的点评和思路。有很多成熟的工业化理念,是目前汉服领域尚不具备且非常值得学习的。将社会不同专业领域的成熟思想和做法引入到汉服领域,这是组委会的目的之一。一个想要成长为民族品牌的服装行业,必须要学习和借鉴别人的长处。而固步自封、自以为是、被迫害情结,都是影响我们认知提升的极大障碍。
  我们的不满意在于汉服界的核心理念和影响力还是太小太小,太多的设计师将华夏审美理解为复古,将时代感理解为T台时尚。配套的产业资源太少太少,甚至于绘画的人体模型都是西式模特。很多备受质疑的选手作品,正因为其设计思路比较新颖独到才会入选,但是最终实物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所以最终并未获奖。他们未能获奖,就已经说明了大赛的立场和引导方向。还有很多设计稿非常精美,让人产生了很高预期的选手,做出的实物却完全不成熟,完全无法驾驭色彩与间架结构,因此也没有获奖。所以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不能以设计稿来下定论,最终要以实物为准(照片都会有所偏差)。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受到了很多质疑、呵斥和怒骂,但同时也得到了无数的鼓励、理解和支持。组委会的工作人员抢抓时间,顶住各方压力,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无论如何,做事情,就没有完美无缺的;做事情,就不能惧怕误解和嘲讽。现代汉服复兴的这十八年来,相信我们大家都经历过冷嘲热讽、斥责和贬低。所以,我们只能用实际行动和一步一个脚印的成果来回应大家的关切。
  千言万语,我们只想说:我们想做的,就是在汉服产业链的上游带一个头,打开汉服专业人才筛选、培养这个大门,让汉服不再是简单的业余爱好。这才是本次大赛的意义所在。
  接下来我们会简单介绍本次大赛的获奖作品,谈谈他们各自的优缺点。首先必须要说明,选手的作品与商品不一样,在一定程度上,是超出市场认知和熟悉度半步,充满了实验性和探索性的。这里没有完美的作品,更多的是体现其敏锐的设计思路。其次,获奖作品的风格极其多元,倾向各有侧重,有的偏时尚,有的偏考据,有的偏日常,有的偏工业,有的偏科幻,有的偏人文典雅。本次大赛试图在更多方向去寻求突破,早日走向大众,成为大众正常的服装选择之一。
  由于投票期间网络不稳定(疑似遭到恶意刷票,影响了服务器的正常运转),无法准确、有效地反映选手获得的票数,因此,为了保证大赛的公平和公正,根据大赛2月25日在修武汉服博览会公众号公布的规则,组委会决定将人气奖空缺,并将其原定奖金1万元退还给主办方。
  金奖
  敖轩《剪·寓》
  敖轩这个系列作品,有一以贯之的主题,应用的场景是主持人、明星秀场、大型国际交流活动等场合,对标的是西式小礼服。
  从形制上,齐胸大袖衫组合套装,是非常有压得住场合的款式,配合妆造、摄影能够产生惊艳的效果。但是缺点是为了保持对称性,采用了目前汉服界极有争议的两片式齐胸做法。汉服体系的主流是围合式,极少套穿式长裙,这一点值得再次探索和进步的地方,即如何用围合式的方式来取得同样的效果。男士盛装典雅庄重,与女士盛装相搭。女子便装选择了极具挑战性的绕襟曲裾深衣,从造型与配色上上,可以凸显穿着者的格调与气质,但缺点是版型不好,至少需要再打磨五次以上样品,将版型磨到最好的状态。
  从审美上看,这款系列作品将精致与清雅两种风格进行了很好的结合,取到了两者的平衡点,色彩搭配成熟而有想法,有节制而有节奏,令人一眼就印象深刻。花纹在内,薄纱在外,类似传统的“衣锦尚絅”,含蓄地绚烂,低调的华丽。作者对传统的制衣理念有充分把握。便服清爽干净,暗纹恰到好处,与整体形制搭配起来简洁有力,能够充分体现出穿着者的气质。但缺点是曲裾深衣的腰带处理得不够干净。
  从工艺上看,作者采用了激光雕刻技术,在两袖上做出圆形图案,这种做法有历史原型,即古典,又铺陈。原创的花纹造型灵感来源于中国的剪纸艺术和窗棱艺术,极为精美,整体造型又大气。复杂有度,布局从容,整体呼应,画龙点睛。将新式工艺应用于汉服设计,继承传统的同时探索创新,值得鼓励这种大胆的应用。但缺点是选用的生丝面料进行激光雕刻,复杂的镂空图案不够结实,可以考虑从3D打印技术入手,提升材料的牢度。
  设计师默默关注并喜欢汉服多年,在本次比赛中终于有机会可以用自己的作品诠释自己对汉服的理解。在参与比赛后,他更是一直十分关注汉服及汉服商家产品等相关动态,默默学习,虚心地向汉服界同袍、自己导师请教,在指点下不断学习,虚心改正,经过自己的思考后呈现的作品保持了自己原有设计理念,同时也符合汉服的形制规定与艺术审美。这种态度值得学习鼓励。
  另外,该作品本身优秀,综合得分较高,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所以获得了金奖,而恰好作者是服装专业的学生。这不仅仅是巧合,对于汉服产业来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我们必须要知道,十多年来,我们在汉服事业领域,从实践到理论,主要取得了形制和文化内涵的突出成就,但是汉服要发展起来,还需要面料研发、染整织造、工艺研究、打版制版、高科技智能应用、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系统化人才培养……这些我们都没有,我们希望的是服装专业的人士能够成为同袍,认真对待我们十几年来的成果,而不是我们来自各行各业的同袍去改行,全部都去成为比服装专业更专业的人士。让汉服成为中国服装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其站在中国服装专业的肩膀上走得更高更远,甚至也希望有更多的同袍进入到服装行业,这才是我们大多数同袍的心愿,而不是强迫让各行各业的同袍去改行做服装,勉强地用业余时间去做服装专业所有环节的事情。所以在社会化大分工的现代化社会,我们今天特别高兴看到北京服装学院的专业学生作品呈现出的宁静意蕴与清新风格,看到了一切在步向事情本身的正轨,迈向了我们本身期望的那样。
  图片
  银奖:
  (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
  严姬《天汉袿衣》
  严姬的盛装,是一件非常罕见的形制——袿衣,目前汉服领域基本上看不到有人研究和制作。简单地说,汉服体系中,难度最大的是深衣类服饰类别,而袿衣属于深衣大类中最难的一种款式。
  袿衣没有文物实物,却有大量的文献记载。作者对袿衣并不是单纯地凭想象做了一个名叫袿衣的衣服,而是有着扎实的文献基础和考据功底。对于各方评委的挑剔和刁难,作者出示了数万字的考据过程,引经据典对答如流。
  从形制方面,该作者是有根有据地构拟了袿衣的具体形态,具有历史和学术价值。同时,从实物角度来看,整体廓形挺拔修长,比列协调,全部是平面剪裁,又体现出人体的自然曲线,行动之间,气质内蕴。配色典雅、庄重,非常难得的是蔽膝做到与服装整体和谐统一,有礼仪感而非影楼感。模特试穿行走,曲线玲珑,身姿窈窕,袿角表现到位,没有移位、变形。
  设计师从面料到做工无可挑剔,外层深衣选用了定制的龙纹印花布料,内层里衣采用定制烫金暗纹布料,低调而华丽,所有的花纹布料皆进行了精致的对花处理。贴身内层里衣、内衬都选用了亲肤柔软的纯棉面料,整体做工非常精致用心。
  作者的勤奋用功,对高难度系数主动挑战,制作的作品成熟度高,在传统礼仪场合有广泛适用性,甚至可以对标西式小礼服的应用场景。缺点是设计图水平有待提升,如果能采用电脑绘图能更便于工厂加工生产,另外,整体配色过于保守,可以尝试更具有现代感的花纹和配色,增大其适用度。
  周馨怡《探索宇宙守护家园》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这套作品的亮点在于在花纹设计上,设计师将当代中国的种种航天国防科技成就,如飞机、火箭、卫星、核弹、轰炸机等,以传统的纹样模式绘制,融入在了汉服纹样之中,切合了本次大赛的主题。形制选择恰当,做工精美,把握传统的同时融入时代元素,立意积极向上,在纹样的题材上是一个较有价值的创新。目前汉服领域的纹样设计较为保守,多集中在花鸟鱼虫、山水神兽、福禄寿喜等传统题材,极少有反映当下社会话题和主题的作品。该作者的纹样设计,又不是简单地把飞机火箭的形象直接绘制上去,而是采用了传统纹样的设计语言,进行了“翻译”,用传统的方式,讲述了今天的故事。
  设计作品的便装设计朴实大方,富有生活气息,适合秋冬季,方便人们搭配和行动。口袋、绗缝设计非常接地气,再加强设计,改进升级,可以对标棉袄、呢子大衣、防寒服等。
  工艺上整体完成度高,面料和工艺选择恰当成熟。
  主要缺点在于男子盛装,过于屈就传统形制和审美,圆领红袍加补子导致实用范围极窄,限定在展示、写真、走秀或者极少数人的礼仪场合等场景。便装过于低调和朴实,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点睛之笔,可以在配色和装饰上下功夫。
  图片
  铜奖
  (排名不分先后)
  张天晴《四时景》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这一系列为春夏秋冬的主题,作品形制正确、配色和谐、用料精美、刺绣出彩,整体美观大方,工艺精美,完成度高。主要亮点在按季节的设计方式。春装的色彩鲜艳清新,有春天的气息,用料较薄,但是形制较严密,适合春天乍暖还寒的气温;夏装用料轻柔,刺绣精美,配色雅致,形制为对襟竖领长衫,适宜初夏,不适宜盛夏;秋装大胆地采用耀眼的黄色系,较好地凸显出穿着者气质的男装,面料有质感,纹饰和工艺适当;冬装恰当地采用了袄裙形制,配色和谐温馨,面料厚实保暖。
  优点突出,充分考虑到每个季节和性别,缺点就是适用性不广,部分纹样对于年龄也还有限制,创新性不高,目前大众的接受度不高。
  田一芃《凡》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田一芃的作品,设计思路出彩,配色和谐美观,简约大方,优雅不俗,适用场景广泛,致力于在符合汉服范畴的前提下,将成熟的工业化产业化思维应用到汉服设计中,为工业流水线生产、大众化应用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做工合格、面料选取适当,实物虽然离精美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基本上达到了预期效果。
  在所有作品中,该系列作品体现的设计思路立意最高,它不再是局限于一件单品或者一套搭配,而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维,成系列的色调,通杆灵活混搭,是目前汉服市场没有的设计思维方式。这个思路有助于帮助目前的汉服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打开新的局面。
  该符合本次比赛的宗旨,即推进符合汉服形制范畴的服装设计现代化的探索。缺点是部分细节做工还有待打磨,另外对于盛装的表达偏向于西式抹胸礼服,而缺乏一件更符合传统中式礼服审美的单品。
  黄钰瑾张雪《恰逢长安一场雨》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这一套作品的特色是面料采用了独特的草木染工艺,配色上很好的协调了红绿二色的搭配,而在细节处又采用手绘和绣花进行了装饰,作品实物非常具有质感和美感。无论是面料材质还是色泽触感,都充分展现了汉服审美中的“柔美”气质。
  缺点是手工制作,过于“自然”,还有打磨和提升空间,还可以多考虑一些批量工厂生产加工的问题。衣裙上面有精美的暗纹,但远观看不清楚,显得有些单调乏味。需要在花纹上下功夫,作品应该既要经得起日常的穿戴,又要经得起镜头的拍摄。
  传承奖
  王紫薇《团团》
  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这一系列作品设计理念源于中国传统对“团圆”向往与追求,在形制上中规中矩,原创的花纹主要元素是契合作品名的拟人化可爱元宵,工艺成熟,制作精美,配色以淡雅的紫、绿、白为主色调进行相互的搭配,整体看来清新大方,形制、纹样、刺绣和配色上都有比较出彩的地方。
  缺点是部分的面料选择上还可以再斟酌,版型细节上也还有待打磨,袖型和衣服下摆都存在瑕疵。盛装也还有改进的余地。
  创想奖
  赵迪《异日》
  该作品将电子机械元素与传统汉服形制相结合,以荧光绣线的纹样搭配极科技感的面料。审美的评价呈现出两极分化:暗沉的色调、抢眼的花纹、类似芯片的纹路,营造出一种未来科技感,却又是传统的服饰形制,作者有意要制造出两个矛盾元素的强烈碰撞,因此其作品带有前沿性和实验性。毫无疑问,汉服要走向高科技、要适应全新的现代生活,那么如何与时俱进?将芯片植入衣服中?采用柔性曲面显示屏的面料?制作成可穿戴设备?虽然作品实物存在诸多瑕疵,荧光设计也并非首创,但是在众多作品中,该作者思路独树一帜。
  该作品是刺绣的芯片纹样,那么进一步思考,能不能做出真的含有和应用芯片的服装?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领衔的研究团队,成功将显示器件的制备与织物编织过程融合,实现了大面积柔性显示织物和智能集成系统,那么饱受鄙夷和嘲讽的“宽袍大袖”,在柔性显示屏加芯片的可穿戴技术浪潮中,会不会反而脱颖而出,成为不可替代的形制优势?我们希望有志者能够打开思路,坚信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内蕴深厚,能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更广泛的功能,不仅仅做个装饰品。
  实践奖
  刘祖煜《韶华》
  该作品清新自然,尤其是女士便装,从手法上极为活泼,充满了时代感,又不失传统韵味。这里的实践,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在制作层面上,作者对裙褶抽绳进行了实验,普通的短裙一下有了变化性。但是回顾中国古代,极少见到这种裙摆不规则的做法,那么这里就涉及到第二个层面,使用的实践。袖口和裙摆的抽绳设计,使模特显得俏皮可爱,且简洁明快,方便实用,易于搭配。
  生活奖
  徐明杰《热闹的秋野》上下滚动查看更多
  最后一套作品,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还有商业价值。
  这套生活化穿搭,形制是半袖的曲领衫和短绔,对标T恤,既有历史原型又有时代感,贴近大众生活,适宜流水线大批量生产,价格低廉,不惧山寨,又方便实用,适用范围广泛。
  今天一些批评者,往往指责汉服推广者宣传的是“王公贵族、帝王将相、公子小姐”,他们说汉服就等于华丽复古的贵族游戏,是用高价昂贵割韭菜。但是这一款半袖曲领衫和短绔,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都是平民百姓穿着的日常装束,廉价便利,而且确实属于汉服体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这一款加以改进,选择更合适的面料,反复修改版型,增加长袖款、增加更多的配色、开发童装和配套的木屐,并且还可以推出出定制标语口号的产品。在同等用途、同等质量、同等价位的前提下,与传统的“文化衫”竞争。毕竟,这才是真正的有文化的“文化衫”。

      作品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_IIJLHY4QVQqh0SpTwzh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