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美好生活体验馆”创意征集大赛获奖团队名单出炉!

发布时间:2022-01-18      阅读量:10563次     

  “上海社区美好生活体验馆”创意征集大赛以曹杨“环浜九驿”中的杨柳青驿站为创意征集载体,自10月发布以后,受到了设计师们的热烈响应,共有78组团队参赛报名,经过了40余天的创作与角逐,经过专家初选和公众意见收集,共有21支参赛团队入围。  
  2021年12月7日,“上海社区美好生活体验馆”创意征集大赛专家评审会在曹杨新村街道社区活动中心召开,在21个初选方案基础上,评选出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
  图片
  ▲杨柳青驿站征集范围
  评审结果
  图片
  评审专家
  华霞虹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秦启宪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原总工程师
  沈璐上海市上规院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四所所长
  曹亮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品牌运营中心主任
  评审现场
  图片
  ▲线下展示
  图片
  ▲入围方案线下公众投票
  图片图片
  ▲汇报现场
  项目概况
  按照“15分钟社区生活圈”相关规划要求,充分考虑建筑与环浜滨水空间、慢行步道、口袋公园的关系,通过微改造、微更新、微创意等设计手法,打造独具曹杨社区特色的节点型微空间,提升环浜及沿线街区整体环境品质。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场地现状
  设计内容为“一河”、“一馆”、“一桥”、“一园”、“一名”,设计范围分三个层次,即以环浜两侧的公共空间为概念设计范围,以环浜南侧滨水公共区域及驿站为详细设计范围,以及针对建筑整体空间和功能进行研究和设计的建筑设计范围。(点击“延伸阅读”可了解设计任务书详情)
  获奖方案解析
  一等奖
  杏园环翠
  设计团队:热气建筑
  图片
  ▲空间场地平面图
  方案采用江南水乡中随处可见的风雨长廊将每个部分联系起来,风雨长廊可为沿线的活动场地提供遮风避雨的支持,老人们下棋打牌、遛鸟唱歌等活动都将不受天气阴晴的限制。这样一个开放的园林,既是生活馆、步行桥和花园的载体,也成为了来自城市四面八方人流的接入口。提升可达性的同时,人们只要进入长廊营造的园林系统,则生活馆的公共性就有了基本的保障。
  图片图片
  ▲水岸舞台(左),顽童沙坑(右)
  图片
  ▲风雨闻莺
  图片
  ▲坐禅品茶
  其次,通过茶室、接待中心与独立运营的咖啡馆,提示人们一处公共建筑的存在。长廊跨越河道,形成了两个高低不同的步行桥,设置了遮阳板与座椅,人们在桥上仍然可以欣赏环浜风光。造园而非建房,这也回应了场地的名称“杏园”,而“环翠”就成了曹杨环浜系统下的一个小的圆环,在整体环通下创造一个新的、贯通的园林与水乡的结合体。
  图片
  ▲生活馆演变分析图
  图片图片
  ▲图书馆及工坊模式(左),报告厅模式(右)
  生活馆的现状由一个框架结构的二层建筑及其附属构筑物组成,通过降低南侧建筑结构,为紧邻的建筑争取更多的日照与视线通廊,同时通过一层贯通的折叠门扇与二层的落地窗,打通建筑内部与水岸的界限,水岸的公共活动与周围的景色可以更广泛地进入建筑内部,为一层的阅读与茶歇提供绝佳的室内品质。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效果图
  专家点评:该方案结合周围环境,将建筑空间与周围环境相融合,通过造园的手法,串联区域环境场地;利用建筑外檐和建筑间连廊,形成环翠廊道,打造连接室内外空间的灰空间,丰富场地空间活动,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设计灵活度大,构思巧妙,且通过环翠廊,比较好的解决了全天候使用的问题;建筑结构整体采用与周围环境融合的环境色,通过建筑的颜色和材料的选择,使建筑消隐在了环境里。
  二等奖
  环环驿
  设计团队:ArchiMon工作室
  图片
  ▲空间场地平面图
  方案设计亮点是将环廊侵入至建筑红线内,形成连续的半室外空间,并通过偏转内部墙面方向,加强室内外的联系,使得建筑的西南沿水面获得最大限度的景观资源。通过环廊构筑物将城市、社区等四面八方来的人群引导至其中,进而沿着廊下进入环环驿(社区美好生活体验馆),公厕设计在建筑的东北角,拥有独立的出入口,服务于驿站的同时也可以24H服务于市民,增强场地空间的公共性与社区内部的共有性。
  图片
  ▲室外透视图
  图片
  ▲竖向设计
  图片
  ▲入口透视图
  图片
  ▲慢行廊桥透视图
  图片
  ▲滨水透视图
  专家点评:方案“以环统合沿岸、连接环浜”的整体概念,通过环廊+廊桥的设计手法,有效衔接建筑与周边环境整体风貌。
  轻掀历史,重织生活
  设计团队:Atelier 905
  图片
  ▲空间场地轴测图
  图片
  ▲纱织屋空间透视图
  图片
  ▲曹柳轻驿立面透视图
  方案的设计亮点是在街角水泵房及重点改造的二层厂房外部统一遮罩以半透明金属帘,在获得轻盈优雅的崭新形象同时,改动最小,对周边住户影响降到最低。并在面向公共空间或人流来向处,通过构造手段局部掀起,使静态建筑,具有了“风动帘掀”的滨水气质;建筑内部空间划分合理,满足多种功能需求,并可作为多种活动的场所,提供综合性服务。
  图片
  ▲触水桥分析图
  图片
  ▲触水桥空间透视图
  此外在环浜两岸,架设一条微微弯垂,下探水面的轻钢结构桥,名“触水桥”,增加桥梁的亲水性和人们的体验感。
  图片图片
  ▲水坝现状(左),环树亭设计(右)
  图片
  ▲环树亭空间透视图
  图片图片
  ▲小区围墙现状(左),如织廊设计(右)
  图片
  ▲如织廊设计演变分析图
  图片
  ▲如织廊空间透视图
  利用原有小区围墙,通过钢结构“墙上起柱”或“墙头挂梁”等轻介入手段,架起一道蜿蜒曲折的风雨廊,并在原有公厕(拆除,功能置换)处通过屋檐轻微变异,形成放大的空间节点,因其旁侧两株银杏,命其名为“杏亭”,为尽可能保留场地原有植物,当连廊碰到树木时,可屋檐穿洞,也可顺势断开,“随类赋彩”,不拘一格。
  专家点评:该方案与周围环境相结合,采用渗透、融合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岸线绿化,场地铺装,以及座椅、栏杆等部品,方案统一而充满变化、整体而不失局部细节。
  三等奖
  边界重塑
  设计团队:玠钰设计
  图片
  ▲空间场地平面图
  图片
  ▲现状:公共空间的割裂与混乱,边界的割裂(左)
  改造后:重塑公共空间的联系性与层级,重塑有弹性的边界(右)
  此方案设计亮点是折廊的设计,将原工厂与原厕所拉结成一个整体,并塑造了建筑西侧的前场空间。折廊与建筑之间的不规则庭院,塑造了建筑内部与外部的缓冲,建筑首层界面向内退让,协调了建筑与岸线之间紧张的关系,并形成了廊下半室外休息空间。公厕利用了现存建筑与围墙的死角,直接对外开放,洗手池与庭院相结合,塑造鸟语花香的景观公厕。
  图片
  ▲活动广场空间
  图片
  ▲公厕洗手台
  图片
  ▲建筑内部分析图
  图片
  ▲驿站首层:餐饮休息区/室内外连续的感受
  图片
  ▲驿站二层:可以欣赏环浜美景的阅读空间
  图片
  ▲“青晴驿”驿站外观
  在建筑内部,餐饮休息区与室外休息区形成连续的体验。对于外立面边界,延续了原有建筑的立面特征,在材料上通过实体砖与玻璃砖错拼,改变了原有建筑封闭孤立的形象。在场地边界的开放空间已经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步行桥为活动广场地面向水面上延伸提供了机会。
  图片
  ▲桥西侧空间透视图
  图片
  ▲桥东侧空间透视图
  专家点评:此方案通过引入一条开放的结构体——折廊,柔化锯齿状、生硬的边界,协调了建筑内部与外部,建筑与岸线之间紧张的关系,让消极的界面变得有温度起来。
  飘浮驿站
  设计团队:正象设计
  图片
  ▲空间场地平面图
  图片图片
  ▲效果展示图
  方案设计亮点是对一河无界之径的改造分为三步,首先整合与社区及城市边界并连通环浜形成纯慢行空间接着将环浜局部放大下沉形成滨水驳岸空间,最后通过节点空间的塑造增强对望互动。
  图片图片图片
  ▲空间效果展示图
  图片
  ▲新建立的边界系统与原址空间相互交织形成多层次开放的驿站边界。
  图片
  ▲首层灰空间完全消除内外边界,将外部庭院和室内贯通,人们在露台和视窗中远眺,在灰空间中散步或聚会,形成亲近自然的游走体验。
  图片
  ▲由驿站延申的树廊将场所树木保留,形成了檐下全天候微庭院、绿植包裹的公厕走廊同时,创造了高线观河走廊,亲子攀岩、观鸟平台等趣味空间。
  图片
  ▲桥廊营造的灰空间可作为展览观景休憩或跑道与环浜空间串联,形成水与植物与桥的柔性边界,营造梦幻体验。
  专家点评:方案通过空间的介入,从多个层面分级共享、模糊、打破边界,从而达到边界内外的平衡共生。通过建立全新的柔性边界——飘浮的屋顶,用多重灰空间与轻质网状维护墙体打开原本封闭的边界。
  小径分岔的花园
  设计团队:集体建筑
  图片
  ▲空间场地平面图
  图片图片
  ▲场地现状(左),模型概念(右)
  方案设计亮点是利用桥的设计将西侧住宅的轴线关系引向东侧地块,并延伸成为建筑的雨棚与檐廊,让两岸的景观与建筑在几何关系上建立联系。
  图片
  ▲全局轴测
  图片
  ▲公共厕所与弧形桥段的关系
  图片
  ▲弧形的桥面围合出静谧的花园
  由于桥分别与北侧的几何状建筑与南侧弧线状的花园发生联系,于是在桥面形成了直线与弧线的分叉,分别将人引向南北两侧。
  图片
  ▲分岔的桥面与反射水面的顶棚
  图片
  ▲折形的栈桥与雨棚与建筑开放的底层衔接
  图片
  ▲一楼公共服务与咖啡书吧
  图片
  ▲二楼众创公社与共享会场
  专家点评:此方案基于环浜景观贯通的整体规划,将杏杨园与对岸的连桥来重新缝合城市中的碎片化景观。设计将建筑的底层打开,结合与桥连接的雨棚和檐廊,形成开放共享、容纳多样的公共服务空间。
  新·红·曹杨
  设计团队:回目建筑
  图片
  ▲空间场地平面图
  设计亮点是将原场地内一大一小两栋建筑通过围墙联系,与河岸形成夹角,空间关系被动消极。与曹杨新村的红色精神传统相呼应,构筑物均采用红色钢结构与红色阳光板顶棚,保持共同的建造逻辑与变化的光影效果。
  图片
  ▲全局轴测
  主题景观空间包括木平台、共享菜地、活动广场、儿童活动场地、树阵,沿河步道等。河中央的新红桥联系两岸,成为景观轴线的聚焦点,并向曹杨历史悠久的红桥致敬。
  图片
  ▲杨柳青路入口
  图片
  ▲枣阳路入口
  图片图片图片
  ▲“新红驿”外立面
  图片图片
  ▲“新红驿”空间透视图
  图片
  ▲室内空间透视图
  专家点评:此方案从保留建筑均质的结构网格系统出发,贯穿体验馆、步行桥两头、杨柳青路公园入口、枣阳路入口与原小区道路一侧的展廊。一系列构筑物的形态均保持了与原有三个方向的网格系统的关联性,与块面状的主题景观空间共同形成了贯通环浜两岸具有丰富变化的景观通廊。
  杨柳青驿建筑及周边景观设计
  设计团队:航都院
  图片
  ▲空间场地平面图
  图片
  ▲活力灵动的屋顶花园
  以灵动的滨水步道串联不同的多功能空间用于开展各种社区活动:浅丘起伏的空间体验为儿童游乐带来空间的乐趣;开敞的广场、幽静的草地为居民提供充满特色的休闲场所。增加了社区与驿站的联系,创造活力灰空间。
  图片
  ▲立体多样的社区空间
  图片
  ▲儿童游乐、健身休闲与滨水步道
  图片
  ▲慢行步道与亲水空间
  图片
  ▲儿童互动空间与室内攀爬墙
  专家点评:方案通过建筑外立面与屋顶花园来增强建筑与周围环境整体协调性,并结合利用屋顶花园采光井,增加室内采光,使建筑更为通透。
  最佳创作奖
  年轮之望
  设计团队:TinyWang
  图片
  ▲空间场地平面图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空间效果图
  方案从树的生长痕迹中提取“年轮”概念,通过构建内部螺旋交通加外圈四层展墙来形成年轮记忆的轮溯。
  图片
  ▲“年轮”展廊设计馆概念图
  年轮展廊设计馆外面三圈展墙分别代表着1950、1951、1952年曹阳村的历史故事,内部则是1952年后新生的曹杨村。同时以年轮展墙为中心进一步向场地四周辐射形成公共活动的广场等空间。
  图片图片
  ▲驿站近景效果图
  将原有老厂房改造为具有丰富体验空间的驿站来容纳周边的居民公共活动。两个主立面设计为通透的玻璃幕墙加穿孔板的形式,行人由外部可窥见内部空间活动。
  图片
  ▲驿站远景效果图
  图片
  ▲立面图
  图片
  ▲剖面图
  将厂房原有楼梯延申至屋顶形成屋面观景露台,使得建筑能够容纳更多的室外活动。体验馆内部以大台阶组织着各功能小房间,并将一部分设置为“盲盒”的可变体验空间,进一步吸引年轻人与孩童到此体验。体验馆与纪念展墙通过整体式桁架结构的直桥进行联系,取名“守望桥”,意为河两岸老与幼、新与旧的守望团聚之桥。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守望桥”
  专家点评:此方案概念新颖,有意链接曹杨历史,设计形成开放共享、容纳多样的公共服务空间。
  大众人气奖
  涟漪园
  设计团队:闻思设计
  图片
  ▲全局轴测图
  方案亮点围绕着“营造绿色社区”、“激活环浜滨水带”和“美好生活体验馆”三大主题,设置了大小不一的圆。
  图片
  ▲休闲健身区&宠物友好草坪
  图片
  ▲步行桥设计
  图片图片图片
  ▲左右滑动查看建筑改造生成逻辑
  图片
  ▲建筑空间效果展示图
  沿用圆的元素,在建筑中央嵌入一个双层木质光筒,楼梯环绕圆筒螺旋而上,集约地解决竖向交通和服务用房,从而使得建筑外立面获得自由开放。
  图片
  ▲建筑剖透视图
  图片
  ▲室内空间透视图
  在建筑内部,螺旋楼梯连接了三个标高的丰富空间,获得在不同标高和角度上观看环浜的丰富体验。
  专家点评:方案将“圆”作为组织公共空间的基本元素,以相切的圆串联起一个个活力中心,相对应承载着不同的功能,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评审意见总结
  整体而言,各个设计团队在尊重场地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利用“微”形式做到了设计的“微介入”,能够充分利用场地里的现状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到取舍和创新。
  各个方案都相对完整统一,在建筑馆的设计上,尽量落实了“十全十美”的设计理念,在建筑面积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针对现状2幢建筑的空间布局、外立面、内部功能进行再设计。慢行桥的设计,使两岸空间融为一体,同时考虑了桥梁与驿站之间的空间联动延伸关系,环浜沿岸与桥的对望关系。
  获奖方案皆结合建筑和环浜滨水公共空间及周边环境,打造出了有温度、有趣味、可停留、可体验的空间节点,成为激活环浜水岸活力,点亮百姓美好生活的“城市灯笼”。
  (来源: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https://mp.weixin.qq.com/s/hxyHw24UMcZgjI3CeJ-np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