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广州美术学院 × 山水比德 基于AOD的黄埔涌文化景观廊道活化策略 研究生课程终期评审与作业展
发布时间:2022-01-29
阅读量:65421次
—PART 01—
课程介绍
基于AOD的黄埔涌文化景观廊道活化策略工作坊,是由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和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教学活动,与工作坊学员一起探讨都市滨水公共空间品质与环境美学问题,探寻滨水空间、城市更新的新出路。
河流与海岸往往是一座城市发展的源头,在承载了运输功能的同时,也成为市民日常公共生活的重要部分。即使在许多城市水岸不再承担码头功能的今天,人们仍愿在水岸流连,或散步,或闲坐,参与集市与活动。塑造步移景异的精致滨水空间景观、打造具有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感的生活水岸、建设舒适宜人的滨河步行空间,亦是响应了“十四五”规划中提到打造高品质滨水空间的号召。
本工作坊尝试改变以往“设计中以结果为导向,向前倒推设计过程”的错误做法,将调研作为设计的起始点与支撑点。通过适宜的调研方法,深入场地,了解所要设计的是什么、为什么设计,再思考应该怎么做,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科学、合理、具有针对性的概念方案设计,寻求能真正解决的办法而非速度下产生的设计。
工作坊以广州市海珠区黄埔涌滨水公共空间作为设计研究场地,在基于AOD理念的引导下,以“全脉、全景、全时、全业、全民”的五个视角,从艺术学、设计学、策划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下研判场地,探索滨水空间与城市更新中存在问题,在带动水系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和建设多元滨水生活空间之间,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解决途径,将当前滨水空间面临的问题与设计相结合,基于滨水带状空间的本质实践,用设计策略激发空间活力,让城市保留特色,为居民提供完善的游憩系统。本工作坊旨在引导学生完成“如何开展调研—如何挖掘文化资源—如何寻找现实问题—如何提出未来发展策略”的完整闭环式学习。
AOD(Aesthetic-Oriented Development)是一个以美学为导向的城市发展设计思维和理念。其尝试超越“环境美化”的范畴与形式美的局限,在“以美学导向”的定性研究基础上增加“发展观”的系统性定量研究部分,通过挖掘地方历史文化,重拾地方记忆,强化大众审美体验,复苏和传承原有社会生态群落系统来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与活化,真正发挥美学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以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本次设计任务分为两个层面,共同探讨基于AOD理念的黄埔涌文化景观廊道的五“全”模式指南。在前期,研究小组与设计小组一起合作,分别在“全脉、全景、全时、全业、全民”的五个大组,运用实地测绘、文献研究、mapping及多属性决策研究方法等进行前期调研。在后期,研究小组与设计小组分开,研究小组继续完善并深化调研成果,设计小组基于前期调研报告的结论,将成果转为形式、风格、内容不限的设计类图纸,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设计策略与方案。最终,所有小组需完成一份在地的调研报告和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研究。
展览集中了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的2021级45位硕士生的成果。这些图纸既是本工作坊的教学交流文件,更是广州市海珠区黄埔涌文化景观廊道发展蓝图的畅想。
——王铬
—PART 02—
基本流程介绍
2022年1月9日上午,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与山水比德携手组织的“基于AOD的黄埔涌文化景观廊道活化策略”研究生课程终期评审与作业展在山水比德广州总部顺利进行。
布展由建筑艺术设计学院2021级的硕士生在1月8日前完成。评图流程分为研究组和设计组两个组别进行。研究组汇报顺序为:全脉、全景、全时、全业、全民。设计组汇报顺序为:脉动起来(全脉)、全景之旅——基于全景视角下的黄埔涌河道景观吸引力改造计划(全景)、黄埔涌十二时辰(全时)、循旧绘新——基于POI数据的区域业态设计(全业)、黄埔涌四重奏(全民)。每组学生汇报后,现场评审嘉宾进行点评。
—PART 03—
评审嘉宾阵容
本次课程导师有: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国立高等建筑学院首席教授、法国巴黎索邦大学博士学院博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筑、规划与景观”高级专家——CHRISTIAN PEDELAHORE de LODDIS,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王铬副教授,熊磊讲师。
本次终期汇报的出席嘉宾有: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沈康教授、中山大学旅游学院酒店管理系主任黎耀奇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理化学研究所王贵明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李军教授、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系赖文波副教授、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陈崇贤副教授、澳门科技大学朱柏葳助理教授、广州美术学院韩如意讲师、董书音讲师、何伟讲师、周容伊讲师;广州山水比德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首席设计师孙虎、孙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孙晓峰出席了本次终期评图。
图片
—PART 04—
评审现场回顾
正式开始之前,由课题负责人王铬副教授介绍和感谢了本次的受邀嘉宾,简单介绍此次终期汇报的流程。
图片
王铬副教授主持发言
沈康教授在致辞时肯定了工作坊从“五全”视角对场地所采用的一系列研究与设计的方法。他指出设计是为了去解决现实问题,并高度赞扬本次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工作坊中“景观”专业在资源整合的重要意义。同时,沈康教授提出在城市设计中需采用更综合的方式,结合经济学、管理学、策划学等相关要素,从而提出相对应的设计策略,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此次工作坊的尝试,既是一种开始,也是一个持续的讨论。
图片
沈康教授发言
—研究组汇报—
01全脉
图片
小组成员:罗江星、许楷文、陈倩、龚美姗、曾婷婷
全脉概念:谈到全脉,必须要讨论到文脉,文脉景观是寻找城市之根的线索,也是城市记忆的延续。全脉便是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展开:是指介于各种元素之间的对话与内在联系,指局部与整体之间对话的内在联系。那么我们将从整体与局部、各种要素的角度进行调研信息的归纳。
研究简述:黄埔涌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文脉络延续性的断层,在人文脉络断层。
研究方法:文本分析、图示分析、口述历史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全脉研究组作品(局部)
评委点评
沈康教授:小组的重心应是关注黄埔涌线性水道发展的过程以及沿河村庄相互间的关系,这是最直接的线索。在近代史层面,作品未能够清晰地呈现河涌周边村落的发展与河道、经济发展等的关系。
赖文波副教授:首先肯定了该小组的工作,每一段的历史变迁以时间轴的方式会让文脉梳理更加清晰,同时指出清晰的地理位置更有助于聚焦研究。
黎耀奇副教授:该研究在宏观、中观和微观方面的联系可以更为紧密,避免割裂。
02全景
图片
小组成员:李骏铭、周浩、邹穗欣、赖慧莹、曹操
全景概念:这是基于“全域旅游”概念所提出的“全景”理念,我们将黄埔涌沿岸作为旅游的吸引物/目的地,聚焦依附在整个旅游途径上一切可以利用的景观资源与环境要素,即从游客出发到结束整个过程所能关注的元素。
研究简述: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以问卷调查为推导的研究,通过收集不同社会身份的游客意见,以及景观设计领域专家的观点,寻找影响人们在黄埔涌旅游过程评价的决定性元素,以建立关于滨水空间景观吸引力与视觉美感度的评估体系。
研究方法:评述文本评估法(CEM)、层次分析法(AHP)、照片投影法(PPM)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全景研究组作品(局部)
评委点评
朱柏葳助理教授:针对评述文本评估法的直线归纳部分提出优化建议。
李军教授:指出在开始做研究之前,要先明确研究目的是什么,并对小组采用层次分析法中出现的局限性提出建议。
03全时
图片
小组成员:刘也、徐妍欣、刘晨璐、陆逸风
全时概念:“全时”是指全域旅游基本要求里的全时发展旅游,旅游业不能单一发展或孤立发展,而全时旅游就是要努力实现全年旅游丰富多彩,春夏秋冬各有特色,白天夜间相得益彰,拓展旅游发展的新时空,拉动旅游消费的“全天候”,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拉动综合消费。有别于其他旅游规划是在空间格局上的拓展,全时旅游则是在时间布局上的延伸。不仅可以盘活闲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还可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旅游营销和管理方式等。总之,全时旅游可以开拓旅游发展的新时空、构建旅游发展的新格局,从而为人民创造全新的旅游生活。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本研究只针对于黄埔涌廊道中会展南一路——科韵南路段的某天6:00-22:00的人群使用效率数据作为黄埔涌景观廊道的“全时”概念研究范围。
研究简述:从自然环境舒适度、服务设施满意度、景观趣味呈现、文化价值体现这4个方面调研居民对黄埔涌廊道使用的满意度。通过文献查阅、现场采访、实地拍摄等方式,收集、分析黄埔涌廊道使用者对于满意度评价的客观影响因子,继而以问卷的形式调研廊道使用者的主观满意度评级与廊道个人使用时长,借助线性回归方程计算上述影响因子下的主观满意度评级与廊道个人使用时长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策略。
研究方法:多元线性回归法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全时研究组作品(局部)
评委点评
陈崇贤副教授:首先肯定了其量化思维,指出可以结合因素影响进行改进,为后续指导实践服务。他强调研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都同样重要,结论部分的强化有助于升华研究核心内容,主观与客观分析的结合相比满意度会带来更精准的总结。
李军教授:问卷调查中的选项排他性是设计问卷的重要环节,同时提出了几个问卷统计中的统计学计算问题。
黎耀奇副教授:针对抽样方式提出建议,指出数据分析和线性回归的研究方法操作可以再提升加强。
04全业
图片
小组成员:叶政辰、郑隽琪、况龙萍、谭绮均、周宁静
全业概念:全业态是一个新名词,通常来说是打破原有的行业模式,形成该行业的产业链。自21世纪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迅猛,产业也逐渐成熟起来,在研究领域之前惯用的旅游界概念似乎很难清楚描述现在旅游业发展的新现象、新问题,于是便有旅游学者大胆的将已经发展非常成熟的零售业中的“业态”一词引入旅游业。
研究简述:本研究通过对黄埔涌沿线滨水旅游开发的政策文件及相关文献的解读,总结滨水区激活商业活力的要点;运用了POI数据,将黄埔涌沿线与上海黄埔滨江和深圳蛇口滨海休闲带两个优秀案例进行关于业态数据的对比,借鉴其可取之处,为黄埔涌沿岸的景观设计提供一种新的基于业态视角的设计策略。
研究方法:POI数据、人口热力图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全业研究组作品(局部)
评委点评
孙晓峰副院长:技术手段的多样化、多元化能有效避免定量研究结果出现偏差,有助于快速生成策略性支持。
赖文波副教授:该组的POI数据分析的基础应该是行政区划、城市定位和城市职能来确定,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数据分析才是有意义的。
黎耀奇副教授:对于行业业态分析的逻辑,对标空间的预判和最终结果的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
05全民
图片
小组成员:方郡、刘明鑫、贺丹、陈雨露
全民概念:本研究中的“全民”指黄埔涌周边公共景观空间的全部使用者,包括黄埔涌周边的居民与游客,不区分本地或外地身份,包含任意性别、年龄、职业等在内。本研究基于使用者的使用需求与潜在需求,探索各需求间的满意度与重要度,针对性进行设计和规划。
研究简述:本研究通过对黄埔涌全民感知的满意度调研,为民众在场地中所需求的设计提供策略指导,探索黄埔涌景观空间与城市更新中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法与粗糙集理论探索使用者的使用需求、特征与潜在需求,对使用需求之间的依赖关系与重要性进行评估,指导设计策略,绘制出黄埔古港未来新蓝图,探寻滨水空间与城市更新的新出路。
研究方法:粗糙集合理论(RST)、探索性因子分析(EFA)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全民研究组作品(局部)
评委点评
李军教授:对问卷设置中的问题单一性提出建议。
赖文波副教授:对研究方法和问卷指标要有相对应参考文献作为理论支撑。
黎耀奇副教授:从哲学家与大众两种角度对美学的理解发表了自身看法,认为从“全民”的视角去跟踪与了解居民的审美需求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有效提高居民的审美品位。
—设计组汇报—
01脉动起来(全脉)
图片
小组成员:罗倩懿、李致霖、张诗琪、付国轲
设计说明:黄埔涌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有现存的文脉断层问题,我们的研究动机是在文脉断层状态下对黄埔涌历史价值的重构。设计策略将叙事学理论作为理论支撑,激活文脉断层点,再串联各点,最终延续文脉。基于此,我们提出设计步骤,首先是通过前期研究分析和场地现场考察,我们归纳了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共性问题是整段的普遍问题,个性问题是各个节点的特殊问题。整段存在断连性、单一的问题,我们通过连续、层次的手法整合整段。对于各节点的问题,我们通过交叉蒙太奇的手法,追溯文化源头黄埔村,将文化赋予断连段问题节点,并满足人群需求以及场地属性,形成各段主题空间,最后基于解决共性问题中形成的连续河岸空间组成连续叙事动线。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全脉设计组作品(局部)
评委点评
孙虎董事长:肯定了全脉设计组对当地文化以及现在对使用情况分析的做法,每个节点无论在功能、形态和材质的选择上都保证了其特色,但各类节点之间对文化的关联性、表现性的具体设计表现力度可以增强。
沈康教授:强调了设计工作中大方向中媒介串联的重要性。
赖文波副教授:指出将“水”和文脉、地脉相结合,这种回应衍生出的设计策略应当更为精准。
02全景之旅—基于全景视角下的黄埔涌河道景观吸引力改造计划(全景)
图片
小组成员:曾扬、徐梓瀚、程乾、陈镇坤
设计说明:游客从出发的即刻算起,旅游事件便已经发生,游客从出发地到目的地的全过程都是旅游行为。在此背景下,游客在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中路过和体验到的空间和场景都应该被设计和营造。本次设计基于全景视角下的河道景观吸引力评估体系研究,通过改造黄埔涌流域旅游动线中影响游客对场景态度权重最高的因素点,以此来提升黄埔涌的空间美学价值。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全景设计组作品(局部)
评委点评
王贵明研究员:从设计的角度对方案策略中的生态性以及实用性提出建议,认为设计可以更高程度地结合地形、地貌与乡土植被,有助于保障设计的本土化、生态化和落地性。
黎耀奇副教授:认为学生在做设计的时候,应当有资源的投入产出比的思想,并由始至终纳入动态发展的思考中来。
陈崇贤副教授点评:认可团队对研究组的回应,并指出明确好对于吸引力的定义,后续的设计策略才会更有针对性。
03黄埔涌十二时辰(全时)
图片
小组成员:刘凯仪、蒋欣、陈梓欣、吴若宁
设计说明:根据选地各类使用人群的需求以及调研结果,以“黄埔涌十二时辰”为概念,力求把本段滨水区域更新成一片极具吸引力的空间。各节点满足不同方向视角均能够饱览黄埔涌美景,在不同时段内公众会从各个方向流向河涌边,流连于生态碧道,步移景异,获得丰富又充满趣味的游览体验。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全时设计组作品(局部)
评委点评
李军教授:称赞了其图面效果与全时概念的表达,并认可其在应用方面的创新性,指出可以融入时代特征,使个性化更加鲜明。
王贵明研究员:指出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的变化来进行关键性的创新。
沈康教授:对全时的时间维度、跨度及回应细节上给出了建议。
04循旧绘新——基于POI数据的区域业态设计(全业)
图片
小组成员:张静、李慧敏、周晓韵、刘海怡
设计说明:作为曾经对外贸易的港口,黄埔古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可是该片区却在城市的发展中逐渐落寞。基于此,本设计着眼于打造以广交会展馆为核心的城市商业生活片区,并辐射到黄浦涌沿岸,以期通过设计带动黄浦涌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根据场地现状划分为四段,利用POI数据以及同等案例分析的支撑下,寻得各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廊、一核、四圈多点”的设计概念,利用轴线延伸至沿岸首尾,将断点的带状地块进行串联,完善空间脉络,以科教文化为主,把文化与“+旅游”相融合,针对各段分析结论做出适宜的具体设计,对业态组合进行优化配比,满足不同人群不同需求,利用商业调动与刺激场地活力。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全业设计组作品(局部)
评委点评
孙晓峰副院长:指出研究与设计之间的连接可以更加紧密,加强对上位规划和研究的解读是有效的解决措施之一。
何伟讲师:全业的研究组和设计组在mapping的链接上也存在可以提升的空间,尤其是针对滨河景观的策略和落地细节上,结构体系可以有更精准的阐述。
李军教授:对业态发展中的“新业态”、“新需求”提出了自己的理解,而基于当下业态快速变化中如何把握业态发展节点则成为了未来设计研究的核心。
黎耀奇副教授:认为每个人的需求在其身份进行转化的时候也会产生相应变化,而无论自下而上或是自上而下的设计,在不同需求变化中快速把握需求有助于产出更人性的设计。
05黄埔涌四重奏(全民)
图片
小组成员:谢自航、宋博雅、吴芷晴、义晟睿、赵朝坤
设计说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黄埔涌作为广州作为城市高速发展的水脉,西起广州塔——新型网红打卡空间,中有广交会大型展览场地,东止黄埔古港——近代最大的运输港口,其便利的外来人流与当地居民时常交互于黄埔涌沿岸之间,产生出新的化学反应,引发人们对广州黄埔涌滨水景观的思考。本次设计以”全民“为设计主题,针对全民这一概念进行深化思考,旨在对全体人群的一种设计影响,希望通过设计去思考的不止是场地本身的内容,还有以其满意度为指标来到该空间的所有人群,从而进一步探索人与空间之间的设计联系,以达到人境合一的设计概念。在设计中,我们通过实地调研走访,设计问卷调研,翻阅相关全民概念文献,借助粗糙集(RST)为理论支撑,对其滨水景观进行以点化面的设计思路进行全民设计,希望通过全民设计的思考与探索,不仅在空间上提高广州黄埔涌滨水景观的空间品质,同时促进对全民概念的研究思考,去反思如何联系人与空间的深层关系。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全民设计组作品(局部)
评委点评
孙虎董事长:“全民”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如何通过设计去调动“全民参与”,意味着形式上的设计可以转型为行为组织上的设计,这对未来的“全民设计”、公众参与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何伟讲师:指出全民性和四重奏之间的关系见解,以及对生态性的形态持续性考虑。
不少评委嘉宾还在整体汇报完结后,针对本次工作坊给予寄语。周容伊老师指出,艺术的内核在科学的方法下可以更好地迸发出积极的意义。韩如意老师认为本次AOD工作坊的尝试有利于艺术类院校在风景园林行业有更多的跨学科尝试。董书音老师也肯定了工作坊的积极意义,并希望这类工作坊可以多在各类高校和企业中开展。
—PART 05—
闭幕总结
孙虎董事长对参与本次工作坊的所有老师、学生表示了感谢。他指出了此次工作坊的重要意义:不断的“出圈”和“突破”正是这个时代对于行业设计师的要求,求新求变的同时恪守对“山水”的研究本心正是山水比德的核心竞争力。对参与工作坊的学生,孙虎董事长认为汇报能力也是设计师的重要能力,而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设计、汇报和实践落地三者结合。
图片
孙虎董事长闭幕总结
沈康院长高度评价了本次工作坊中五个维度带来的创新性。针对成果本身,沈康院长指出上位规划的落地衔接上虽存在一些不足,但这也为未来的优化指明了方向。风景园林专业确实存在模糊的边界,但这既是挑战亦会是机遇,基于AOD的黄埔涌文化遗产廊道活化策略工作坊作为一次成功的尝试,呈现出设计可更大范围地去扩大影响力,值得大家去努力。
图片
闭幕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