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GBIDA金方杯国际创意设计大奖赛优秀作品赏析(学生组)二
作者:杨高炀,杨中天(广州华商学院)
作品:E-GO多用途无人机
设计说明:
E-GO多用途无人机旨在将无人机功能多样化,附加构件通用化,实现一机多用智能化操控,节约人员编制占用,提升应急环境的抢险能力。E-GO多用途无人机通过对几何体的概括,节约设备制造成本,简单的大块结构易于设备维护与使用。无人机抗风抗雨扁平化的造型设计使飞行更加稳定,左右两侧的飞行涵道有利于提升飞行速度,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节约能源。橙红色的外观便于灾情抢险取得醒目作用,机下挂载一对通用金属导轨便于随时更换(气垫、激光制导测绘仪,救援物资包等组件)无人机四周安置有8枚全景深摄像头,遇到自然灾害抢险/暴力冲突/地质勘探等任务时可以对现场环境进行热成像扫描,IR夜视环境扫描,迅速3D全环境建模沙盘回传数据到指挥站,便于指挥机构作出更精准的决策,也有助于行动小队更好的制定路线等。无人机使用电池型号可以支持电池、汽油两种供电方式。
作者:宋雨聪(厦门理工学院)
作品:高速公路智能绿篱机
设计说明:
当前高速公路绿化带养护依靠车载绿篱机与环卫工人协同作业。具有危险系数高;工作效率低;修剪质量差;资源浪费等缺点。未来中国将建设智能化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护栏会更标准化,也将出现更多功能和可能性。智能绿篱机将‘全新护栏’作为传动轨道,自主运作。依靠设备的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植被生态状况。集合修剪;吸附;粉碎再利用等功能。实现智能化减人;高效化工作,对绿化带生态资源循环利用,维护生态平衡,降低养护成本。
作者:曹泓石、丁辰曼(湖州师范学院)
作品:庇护所
设计说明:
南太湖的溇港是先人扎根于此的见证,湖滩被人为划分成了网格状。溇港横竖之间的每一个村落都有自己的神灵居所,他是村子的中心,亦是村民相聚的地方。道路的通畅和网络的便利让溇港围合的村落边界逐渐消失,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更是让庙宇被迫关停。村子没有了边界和中心,一切正在均质化。在疫情缓和的今天,它的影响仍未消失,村子的庙何时重开,没人知道,也没人关心。我们希望设计一种过渡性的艺术装置,通过连片的充气覆盖物再次标识村落的中心。用同一充气膜的不同充气方式与牵引方向,让空间随功能发生变化,使体验者在不同时间、地点体验到不同的空间。我们希望唤起村民对庙宇活动和村落聚会的记忆,在这个现代化和数字化的世界里创造真实的人性空间,直到这次疫情的影响真正退去。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者:童浚哲、李林奕、赵乐、崔茹兰、周哲宇(湖北大学)
作品:超新星战舰星际微纪元——空间装置构造设计
设计说明:
空间装置的未来畅想:后工业时代,人们彻底毁坏了自然环境,依赖科技苟延残喘,城市周边遍地垃圾,曾经都市的辉煌埋葬在核辐射中,建筑天际线在橘黄色的毫无生气的环境中若隐若现。随着如今核事故的频繁发生,我们对核武器和核能源的无法把控,外太空新物种的威胁让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城市空间新条件,曾经“集中-分散”的形态范式己经失效。是否存在一种可持续的城市空间方案可以超越城市形态分歧并有效解决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
在超新星微纪元中,人类文明进入银河系Ⅲ型文明,地球成为了一个巨大的生命系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一个行走的宇宙漫步者。受立体主义、解构主义的影响结合物理学的巨大进步,提出了超新星跃迁微纪元太空站的设想。尝试建立LONGSHOT核裂变住宅计划、GZK极限射线传送站、曲率引擎推进器、黑洞能量空间站、宇宙呼叫天文发射台等超空间系统。面对住房紧张问题,超空间建筑本身就是运动的、能够克服重力的上升感,随着核裂变产生。针对交通拥堵,增设海陆空立体交通多层叠加,更具工业感。能源缺失问题,通过黑洞设施实现自身的新陈代谢,自产能源,整个星系的能源都能被利用。超新星空间装置将工业时代的美感、反乌托邦精神、质疑世界本质的虚无主义运用在设计中,具有强烈的反思气质和人文主义精神。
图片
图片
作者:徐志(云南大学)
作品:蝶迹野奢酒店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方案概念为“迹”,意为在这个中国的边界,经济落后不被世人注意的小山村寻找人与自然的原始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人们也开始从物质时代中醒悟,开始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之前的物质时代,人们丢失了许多与自然之间纯粹的东西。本方案以这个小山村为线索,去寻找原始踪迹,将这些踪迹与现代连接。重新找回人与自然原始纯粹的关系。
作者:高苗、孙小琦(中国矿业大学)
作品:蓝绿·共生—引海入城,引入海洋生态景观的城市设计
设计说明:
创新性的在内陆城市引入以海藻为主的海洋植物。藻类作为城市的分解者,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生长繁殖,产出氧气和生物质,加大了城市新陈代谢循环。通过海洋植物更高效的净化过滤作用,提升城市空气质量,缓解目前城市热岛效应这一问题,最终达到城市碳中和。同时,将海藻置入城市中灰色空间,形成模块化形式,分散在城市中,为内陆城市的城市景观绿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突破了传统城市绿化的羁绊,增添了城市景观乐趣。使得内陆城市居民和海洋植物种群在城市空间里可以“不可思议”的生活在一起。
作者:赵紫涵、刘盛华、吴福兴(华南理工大学)
作品:顺势而成,与树共生——校园活动中心设计
设计说明:
该作品位于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场地地理环境独特,虽身处闹市,却又被充满人文气息的高校与环境优美的树林所包围。本次设计以基地南侧生长于缓坡上的树林为切入点,保留场地原有树木,将结构作为空间构成中介与要素呈现进行探讨。将屋顶缓缓抬升以隐喻山体形态,并通过柱网的疏密变化与柱子的粗细变化以结构的方式强调地形的变化,强化与场地的关联,同时提供不同尺度的空间以灵活适应学生活动,以暧昧的材料与空间连接校园与自然,将建筑锚固于场地之中。
作者:吴淑云(西南大学)
作品:披荆斩棘·护送者
设计说明:
此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历史上丝绸之路的主要交通工具——骆驼。丝绸之路险阻重重,骆驼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那些驮载物品的骆驼在崇山峻岭、茫茫戈壁中穿行。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没有忍饥耐渴、不怕风沙的骆驼,就不会有流传千年的丝绸之路。骆驼不仅是丝绸之路运输工具,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非常醒目的文化符号。骆驼文化是丝绸之路形成的传统文化积淀,是在丝绸之路上经过历史考验的文化精华。骆驼不仅仅是丝绸之路的奠基者,更是丝绸之路的守护者。骆驼在沙漠、戈壁中历经风雨,任劳任怨,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正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优良品质。
作者:王贺祺、杨文瑾、邱凯、许娟娟、王丽娜(兰州理工大学)
作品:Emergency Module
设计说明:
急救模块是一个应用于海上救援的模块化拼接设备。当海上事故发生时通用的救生圈无法在海上保持平衡并且在许多事故中没有充足的急救设备和救生圈。落水者使用救生圈无法与其他人建立联系。
作者:黄蕾(苏州大学)
作品:《敦煌乐》插画设计
设计说明:/
GBIDA2022金方杯创意设计大赛即将开始,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