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征集|2023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暨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主题征集
发布时间:2022-10-04
截稿时间:2022-12-31
阅读量:6039次
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
自2010年开始,中国美术学院以“毕业展示周”的全新形式,全面展示教学创作成果,向社会推荐优秀人才,开艺术学院之先河。2019年,这场全球最大规模的毕业展狂欢冲破了围墙,凝结起更大的力量——将常规的毕业季展览升级成为艺术周。一方面内外打通,形成一所“无墙的学院”;另一方面实现教学成果与社会共享、办学成就与城市同步、青年艺术家与时代同成长。历时三年的运作,青艺周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文化现象,汇聚了一群最具创新能力和创业志愿的年青人,带来“展、演、坊、论、市”多个主题项目,献上遍布杭城的艺术嘉年华,助力杭州——代表着诗情画意古典中国的“老杭州”与新兴互联网时代大潮中的“新杭州”——成为一座具有创新气氛、青春气息、未来气质的创意城市。2021年开始,青艺周进一步走向公众开放,展览从之江之滨到西湖之畔,全城绽放。
·2023·
第五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
即将启动
面向全球征集
2023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主题
Zhijiang International
Youth Art Festival
第五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计划于2023年6月开幕,展览组委会面向全球召集主题词及主题阐释,邀请全球艺术爱好者、艺术界同仁、各大媒体伙伴、社会各界,以当下与未来的思考出发,为2023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命题。
征集要求:
时间:
2022年6月25日至12月31日
内容:
1、主题词(中英双语)
2、主题阐释文本(300-500字,中文)
3、作者姓名与联系方式
主题入选的投稿者将被邀请作为嘉宾参与第五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开幕式,并获赠毕业季纪念品及证书。
投稿邮箱:qyz caa.edu.cn
—历届青艺周回顾—
2019
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
青春·观·世界
主题阐释
观照世界的青春宣言
时空开放的创想天地
山水公社的游戏剧场
多种未来的汇聚奇点
青春观世界,世界观青春;青春观未来,未来观此刻。这是一份憧憬,期待一个新生的“艺术周”;也是一份征集令,期待你发挥想象和热情,加入第一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的工作。
象山南麓,城村掩映,溪山清远,小桥流水。走一条“三街九巷”,度几日“双十年华”。昔日转塘双流村,今朝象山十二景。春未逝,夏未至,于五月末、六月初的“象山艺术公社”,邀请大家做一场青春的游戏,闯一局无题的迷宫。
首届青艺周将以“青春·观·世界”(Veni,Vidi,We Young)为主题,探索时代青年的“世界观”和“青春观”,以“游戏”、“科幻”和“公社”作为核心概念,将新落成的象山艺术公社为“燃点”,引爆暮春夏初的时光。在短短的几天中,整个象山艺术公社将脱离它原有的剧本,一段爆炸的奇幻旅行由此起航——它在热夏的序章里开幕:公元2019年5月24日晚,开幕式“青春纪·能量场”将集合时装走秀、创意声光、Cosplay快闪、青春影像、音乐live……构造“游戏剧场”。
2020
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
共同生活
主题阐释
2020年代在一首不寻常的序曲中拉开帷幕,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尚未平息,生活与世界正在改变,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严峻的考验。这考验不止于疫情和生命的安危,而且涉及价值观念、家庭伦理、社会治理和意识形态,关乎我们对于「人道」的根本理解。然而,对于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养成,这却是一次重要的机缘,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更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磨炼。新冠疫情是全民性的,也是全球性的,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切肤之痛,感受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份量,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于是,就有了我们的主题,共同生活。
人类何以能创生文明、改造自然、探幽宇宙?亚里士多德认为,人能组成社会与城邦,而其他动物不能。同时代的荀子也说:「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能群,即是拥有「共同生活」的能力;群我无间,即是一切道德、伦理、政治开展的场域。人生在世,际遇的起落与无常,总与人间的烟火、生命的光华交织缠绕;生而为人,时代的危机与苦难,总与文明的光辉相伴相随。人类生生不息,文明世代绵延,我们共同生活。
「共同生活」包涵两重意味:作为群类的「共」,以及人之为人的「同」。人类之赓续,在于其「乐群」与「共在」。蛮荒时代,人类以群居抵御洪水猛兽,凭借共在自我保存、繁衍生息。文明时代,人类彼此联合探索未知,在群智共享中自我发展、含弘光大。而人类之共在,在于有「同」且能「同」。共在依托相同之血亲、地缘、国家与文化,因之团结凝聚;共在之人亦能存异而求同,超越地域种族之别而生同情同理之心。「共同生活」,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也是文明的起点和目的。
然而,今天的我们,却都是微信启动页面那颗孤独星球上的孩子。在社交媒体/自媒体的现实中,人们心甘情愿地自我隔绝于一个个美丽的肥皂泡,在屏幕的自恋与自我唆麻中喂养着虚幻的数字景观。在自媒体的舞台上,五光十色,众声喧哗,自我的演出永不谢幕,自我的精神内核却日益稀薄。
万物互联,而众生孤独。
2020,人类正处于全球性的多重危机之中。尽管这个时代有着无与伦比的科技成就,我们却从未有过如此普遍的孤独、困惑与迷茫。这不只是因为疫情隔离中的以邻为壑,更是因为网络时代的彼此隔绝与疏远。在漫长的隔离之后,我们渴望共同生活;在网络生存的自我隔离中,我们需要重新学会共同生活的能力。共同生活,是一群人无所畏惧地在一起。共同生活,更是万物共生,属类平等,感天地,敬苍生,察鸟兽之友爱,晓自然之法则,在共通性与共同性中,不逾矩地发展与生活。
半个世纪前,人类第一次从太空中回望自己的星球。在宇宙盛大的寂寞和宁静中,宇航员迈克尔·柯林斯真切地感受到:国家的边界不见了,喧嚣的争执停止了。这颗微小的星球在转动,安详而宁静,不必在意任何细节……地球就是这样,蓝白相间,没有穷困和富裕的区隔;蓝白相间,没有意识形态的分野;蓝白相间,没有肤色的差别。这样一种巨大时空中的遥望和感触,是对人类经验的超越与重塑。浩瀚宇宙中这颗微不足道的蓝色星尘,是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我们只有这一个世界。但我们同样相信,这个世界的打开方式尚存在无数种可能,我们头顶的星空依然闪烁着无尽的未知的光华。
2021
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
现在史
主题阐释
无古无今,无始无终……
—《庄子·知北游》
在开始之前和结束之后……
—T.S.艾略特《四个四重奏》
古希腊人指称时间的词汇有二:其一是克洛诺斯(cronos),代表一种线性的、不停向前流动的时间;其二是凯洛斯(kairos),表示一个潜在的、只在机缘成熟时显现的时间点。后者正如同《周易》所谓的“几者,动之微”,变化发生却尚未呈现,那是有无之间的生发状态。
从现代物理学的角度看,光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所见到的一切皆为过往。爱因斯坦说:“对物理学家而言,过去、现在、未来之分只是一种幻觉”。然而在量子理论中,相互纠缠的二者可以无视距离地共享同一个“现在”。“现在”如同薛定谔的猫一样,你无法知晓它的所有细节。你一旦去观测,“现在”就坍缩成了“历史”。
一切皆在时空中展开,“有作用时名为现在”(《俱舍论》)。现在作为显现着的、起作用的“存在”,暗含着更多并未实现的潜在。2021,在这个被新冠疫症激进重塑的世界,在这个被科技资本强力加速的时刻,“现在史”邀请我们从更多维度去思考时间的意义,去关注“现在”所包裹的无数潜在的现实,去开辟出“现在”所蕴含的多种未来。
作为第三届之江青艺周的主题,“现在史”是对上一届主题“共同生活”的再次思考。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时代,也正在共同凝聚出新的历史感知与现实感觉。在关于当下的海量记录与书写中,我们失去了“现在”。在无穷算力推动的“实时”与“同步”中,我们失去了“现在”。社交媒体的狂欢中,我们无法辨认彼此。众声喧哗中,我们听不到存在的回声。
万物互联,众生孤独。我们共同经历着全球疫症中的迷失与危机,也共同面对着数字时代生命伦理的新命题、新挑战。
教义渐老,世界日新。学校所传授的技艺,曾是前人处理真实问题的经典方案,却并非应对当下命题的万能武器。我们应重新扣问自己操持的技艺与记忆,将之转化为创造的力量、重启的契机。
西方线性史观生产出“现代性”之僵局——时至今日,我们据说依然在延续着现代性的未竟之业。这一线性史观及其背后的世界观投射到艺术界,幻化而成所谓“当代艺术”的观念与建制。这一观念过于陈旧,这一建制已空转太久。
历史并非一往无前的直线,而是无边无际的大海,“当代”只是变动不居的海面。让我们潜入这一片汪洋,打捞起无数世代的知识与技艺,从甲骨文到VR,从古典到“当代”……,在与世界的相互焕发中开启我们的艺术时刻——那不断涌现、生产着的“现在”。当现在不再现成,现在得以显现;当现在现在,现在得以成史。
2022
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
生活力
主题阐释
“生活”二字,在人类世的技术资本和远方的诗行中被高度折叠,又在人间世的柴米油盐和切近的问候中被层层翻开。“生活力”,是生命体在现实中的存续之能和活动之力,是为疫情所引发的时代拐点中人类自觉诉求的能力与智慧。在无法逃脱的加速主义深渊中,在断续停摆的时间绵延中,人们愈发懂得在限定中修复在世生存的技能,在互助中探索共同生活的可能。曾被忽视和遗忘的具体而微的“生活力”,以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回艺术教育的视域,不仅深入衣食住行的人伦物理,也同样激发出每个人对“活着”的理解,对“与我有关”的切身性的体认。
人生在世的学问,并非徒资空言,而是与生活现场、日常情境息息相关。“生活力”是自古以来所有知识思想与艺术创造的基础,并赋予它们现实的深度和生命的活力。“生”是生命的冲动与能量,“活”是在世的行动与创造。生活力是一个人能动性地活着所应具备的经验与能力,是现实的理解和实践的技艺,包涵着对人间烟火、百姓悲欢的朴素关怀,也蕴籍着对他人与远方、万物与生命的深切共情。
百年前,面对古老民族救亡图存的呼求,教育家陶行知以“生活力”作答。对陶行知先生而言,“生活力”是无论处于何种境地皆可立足生存的安身之能力,更是一种坚韧不拔、对生活始终充满热忱的立命之愿力。他相信——“向上向前的生活”,即是民族解放与人类解放的途径。一个世纪过去,“生活力”给予2022年的我们怎样的启示?
元宇宙的畅想、人工智能的迭代、合成生物学的进步、太空技术的拓展使人类科技仿佛无所不能,历史正加速朝向新人类或后人类的明天;疫情、战争的阴云盘桓不去,生命之存续岌岌可危……在人工智能与生命科技、新材料与新物质的研究不断改变着生活世界的进程中,在先进与落后、美丽与黑暗、强大与脆弱之反差造成的荒诞感中,如何理解并应对我们每个人当下的生活?
“生活力”吁请我们的青年艺术家、设计师们,全身心地投入此刻的生活现场,用艺术的创造力与人性的善意捍卫生命的积极与坚韧、开放与通达,并转化出“向上向前的生活”之动力。
此刻,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架风中的竖琴,立于历史的旷野、此刻的人世,感受时代万物以息相吹,与其共鸣,各自成章。
上下滑动阅览
编辑|刘杨胡心云贾毓秀潘玉珊赵雨岑邢珂刘楚唯周萱荻
责编|胡清盈
审核|徐元胡敏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中国美术学院新闻中心
CAA NEWS CENTER
CAA融媒体工作室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来源:中国美术学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仅作报道交流
https://mp.weixin.qq.com/s/4KgkWGjje_Kwp05jQjGK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