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2022年度入围展览作品集全览(含获奖作品及名单公告)

发布时间:2023-02-18      阅读量:9358次     

◆ 展览信息 ◆

一、展览宗旨

  为落实国家文化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融合,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雕塑学会、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大同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2022年度入围作品展览2023年2月在大同市雕塑博物馆开幕。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自2008年起已成功举办十五届。本奖学金以我国著名雕塑艺术家曾竹韶先生的名字命名,是中国雕塑史上第一个面向全国美术院校雕塑专业青年学子的奖学金,是雕塑艺术的专业奖学金。“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面向当年毕业的本、硕青年学子,服务雕塑教育,从学术和艺术的高度褒奖、提携优秀学生,培养、选拔可造之才。努力在我国雕塑教育领域倡导促成一种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努力创新、勇攀高峰,积极向上、健康活跃的学术风气,为中国雕塑事业培养和积蓄一批具有扎实基本功和鲜活创新能力的坚实的艺术后备力量。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雕塑学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

大同市人民政府

承办机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大同市文物局

山西大同大学

云冈研究院

大同市雕塑博物馆

三、展览组委会

主任:范迪安、高洪、张强、曾成钢、黎明

副主任:吕品昌、张伟、冯锋、翟永清、杭侃

秘书长:胡泉纯、刘建勇

副秘书长:王伟、张伟莉、岳洁琼、孙婷婷

委员:(按姓氏笔画)

王少军、王志刚、龙翔、孙振华、乔建奇、李象群、吴为山、陈云岗、张滃、杨奇瑞、杨剑平、杨晓钟、殷双喜、殷小烽、盛杨、曹春生、隋建国、焦兴涛、傅中望

展览现场

◆展览前言  ◆

  青年雕塑人才的培养是高校雕塑教学的第一要务,其成果决定着中国雕塑艺术的未来。“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奖项的确立与发展至今已十五载,其初衷不外乎欲借助此奖项的平台来推动并精化全国高等美术院校雕塑专业的教学和创作。事实上十几年来,这个平台已经对雕塑专业的精化起到了相当好的助力作用,并逐渐树立起一流的品牌形象和效应,成为中国当代雕塑教育发展的风向标。而所谓精化实是为了提高专业水平,水平的提高也并非给奖给钱给物给头衔所能实现的,正如古人讲:“正是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记其功。”因此,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个平台刺激并推动我们对雕塑专业的敬重和热情,秉持以专业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热爱的态度为行动基础进而带来深入地研究与寻找。

  三年来,新冠疫情仿佛达摩克里斯之剑,时刻将人类置身于危机之中,日常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陡增。同时,世界面貌、秩序与节奏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如果说有哪一件事对于人类社会现实与未来影响最为深远,定非新冠疫情莫属。个人困境及感悟与社会的现实互为映射着;虚幻与真实不断地转换角度而纠结着。而本应于2022年实施的年度优秀作品展览计划,也因疫情的影响被拖延举办。随着疫情常态化以及国内管控政策的放开,2023年初经各方通力合作,本展览终于得以与公众顺利见面。

  青年本身所具有的进步性,在展览中得到了尽情地释放和张扬。传统雕塑语言、跨学科多媒介的融合、数字技术的运用与冲击等等不同的雕塑语言一并得以登上舞台。同时,潮流化与趋势化亦有所显现和产生冲击,雕塑本体语言的异化与同质也形成了规模性的创作锐气钝化的状态。

  艺术创作和发展所应体现出的多元性与前瞻性,是需要主观态度的发生和现实动力,而非一蹴而就或简单的样式化寻找。探索与研究不仅只限于教学创作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还包含很大的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部分。常识状态下看起来专业有着很清晰的范围,实则边缘非常模糊,至少包括本体研究和联系研究两部分,它们重叠交织于历史的链条之上。本体部分易得,联系部分难求或标准及界限难以言说与界定。诸葛亮谈及将帅之才有过这样的评述:为将帅者不能只见有形之兵(人马、刀枪),还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达人情世故,通晓周易奇门遁甲。就是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可为兵。在当今看来最需要研究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在变;什么没有变;专业的总原则是什么;各门各派的标准又是什么。创新(求变)在当代是一个非常迷人的字眼儿而令人兴奋,然而我们能否有真正意义上的、与历史传统相割裂的创新,假如有,恐怕也会有闹剧和自我标榜之嫌。如此,雕塑可能不再是雕塑,不再属于创新,而是变化了的新样态。历史书上常说,某某人发明了汽车……。试问,汽车所有的部件都是某某人发明的吗?轮子早就有,不是某某人发明的吧,马车也有类似的结构,是某某人发明的吗?人类文化其实是传承文化,而不存在所谓纯粹突变的“原创”。对于发明者来说,都是由变和不变两部分合成的综合体,或为多重智慧碰撞的集合体。所以,求变的意义在于找到它的另一端——不变的东西在哪儿,否则便是臆造或是自我陶醉与杜撰。从轮子的出现到车的不断提升和功能的演进,这是车子在变。但人类乘车的愿望从未改变,车子适应人需求的理念也从未有过变化。李笠翁说:“凡说人情世故者,千古相传;凡涉荒唐怪异者,当日即朽。”一件文艺作品如果偏离了人性和人类生活、或者是人类生活的提升形式及社会价值的体现都是不可思议的。不应简单的重置历史,但边缘化历史的切割行为与脱颖而出的所谓崭新事物或模式风格也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存在,即便以此为招牌也逃不掉失败的结局,也就是说离开了对于不变因素的传承便是荒唐和不着边际的。正如普桑所说:“艺术家是以研究沉默事物为志业的人。”所以,不论是艺术形式还是内容,创新的对立面是“不变派”,它需要在已获取知识或常识的“有用”与“无用”之间进行选择,需要对审美价值的历史通识性进行判断,规避空洞式的陈述,而不是夸大或简单的营养填充及平地起高楼似的另起炉灶。不言而喻,我们所呈现的特定现实物其价值所在:是它能否真正复制有意义的过去和有没有必要去拷贝式的复制过去,发展其中的变数成分在哪儿,也许应是进化性的个人角度的渊源改造而非竞争的功利呈现,才符合自然之道、发展之道。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至关重要,那就是创新与“偏见”的关系问题。创新不必解释,偏见还需说明。偏见,可以说是生成于主观思维和看问题角度单一的问题。先说主观,大家常用主观客观来形容考虑问题和事物的状态。事实上,人类认识世界从来就没有真正客观过,同一种颜色在不同人眼中的反映都是有差别的,一种声音在不同人的耳中也各有不同。大千世界的声色,人类所能感知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而各类声色在每个人的耳眼中所呈现的都不是世界的本来面貌而存在着误差。因此,我们所感受的一切外部元素原本都是人类的主观反映而非什么客观所在,如此岂能不生偏见。再者,人类的耳眼都长在前方,不像蜻蜓可以看到360度;人类耳朵也仅仅接受有限距离的信息。所以便看不到完整的全局,听不到真切的全面,这也是上天赋予我们的“偏见之身”,又岂能回避偏见。因此,我们从来都不可能真正地实现客观,在客观和主观之间所反映出的仅是个人化主观程度的比重之别。既然如此,便不必再固执地钻客观的牛角尖,最重要的还是承认偏见;研究偏见。所谓创新,不是主观臆造的产物,而是主观化积极偏见的结果。“横看成岭侧成峰”,变换角度便有了新的偏见,也就会产生新的视野。变换角度,去迎得一个新的“偏见”便是创新之源。怀疑的精神固然重要,而积极面对的主观态度更加重要。《学记》中有话:“学有正业,家有居学。”借此,希望大家共同探讨并明晰专业的原则和标准,强化对于系统性的开发和揭示,鼓励以责任为依托的实验性现实建构。从而为更高水平的教学和创作不断深化发展以及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岁序更替,花开正好。此次展出的作品多样而丰富的面貌,呈现出同学们所进行的很多可喜尝试,表现出强烈的求变愿望和向上的力量。我们赞美创新,渴望更高的学术水平,渴望更优秀的雕塑作品的出现,渴望在展览的平台上出现具有优秀潜质的雕塑家,更渴望青年雕塑家们能以“奋不顾利”的姿态和精神投入到学术中来,为雕塑事业的光大而贡献力量。愿萤火之光能唤醒一轮浩月,谨此对青年的未来报以关注和掌声,期待着!

                   鲁迅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学院院长

鲍海宁

                                             2023年2月

开幕式现场2023年2月17日上午,“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2022年度入围作品展览在大同市雕塑博物馆东厅一层开幕。本届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雕塑学会、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大同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林茂,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学院院长、本届“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评委主任鲍海宁,《美术》杂志副主编、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本届评委副主任盛葳,中央美院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王春辰,中国雕塑学会创研部部长、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公共艺术委员会会长唐尧,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班陵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翟庆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唐勇,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陈晓春,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陈克,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张松涛,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雕塑系主任谭勋,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秘书长张伟,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常务副院长郅敏,云南艺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张仲夏,南京艺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朱智伟,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本届“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秘书长胡泉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直属党支部副书记、本届“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副秘书长孙婷婷,以及大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翟永清,山西大同大学副校长石凤珍,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大同市文物局局长刘建勇,大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高海军,大同市文物局副局长王伟,大同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张滃等嘉宾出席开幕式。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林茂致辞

林茂在致辞中表示,中央美术学院联手大同市人民政府始终立足贯彻党的文化战略,全面落实党的文艺政策,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目标,为实现建设“文化强国”宏伟蓝图积极开展艺术活动。“曾奖”是以雕塑艺术作为“文化先锋”,深入开展雕塑学术展览、拓展学科研究项目,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推动雕塑学科建设。中央美术学院连同全国艺术学府及大同市人民政府共同推动雕塑学术展览品牌,如“中国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中国青少年雕塑大展”等学术精品,并逐步构建了完备的雕塑学科体系,搭建高品质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中国雕塑事业谋求崭新局面,为中国雕塑未来培养了后备力量。

大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翟永清致辞

翟永清在致辞中表示,“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作品展在大同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经过多年来的培育发展,已经成为展示中国青年雕塑艺术的一个重要窗口,成为促进中国雕塑事业发展、增进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是大同作为“雕塑之都”聚集人才,以文促改革、促发展、促传承的重要机遇,对深化文化强市战略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大同作为“三朝古都、两朝重镇”的历史文化名城,云集了历朝历代的雕塑绝世精品,创造了中国雕塑艺术划时代顶峰。近年来,大同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努力打造联结古今、汇通中外的“雕塑之城”,为雕塑艺术的展示和国内、国际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雕塑日益成为大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鲜明的特色和又一闪亮的名片。未来,大同市也将继续精心打造这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积极营造出传承中华美育、崇尚创新创造的良好氛围,助力广大青年艺术家用雕塑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让雕塑艺术在传承和创新中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致辞

孙振华在致辞中表示,“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从2008年设立、举办,2011年移师大同,在这些年里见证了许多青年艺术家们的成长。在2017年到2018年在展览举办了十届之后,组委会组织了一个“十年一见”的曾竹韶获奖作品的全国巡展,在十大美院进行了巡回展,在各个院校中产生很大的影响。希望未来同学们能从“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展览中有更多的收获。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2022年度入围作品展览评委会主任、鲁迅美术学院雕塑学院院长鲍海宁致辞

鲍海宁在致辞中表示,青年雕塑人才的培养是高校雕塑教学的第一要务,其成果决定着中国雕塑艺术的未来。“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奖项的确立与发展至今已十六载,其初衷不外乎欲借助此奖项的平台来推动并精化全国高等美术院校雕塑专业的教学和创作。事实上十几年来,这个平台已经对雕塑专业的精化起到了相当好的助力作用,并逐渐树立起一流的品牌形象和效应,成为中国当代雕塑教育发展的风向标。使教学的成果展现更具权威性、更具传播性、更具影响力。本次展览所展出的作品充分地反映出目前国内雕塑教学创作的基本面貌,也充分的体现出了青年学子的多元性探索、前瞻性实验。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2022年度入围作品展览评委会副主任、《美术》杂志副主编、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盛葳宣布“提名奖”获奖名单

展览开幕式现场合影

本届展览是在大同举办的第十二届,展期为2023年2月17日至2023年4月2日,共有22所美术学院127件作品参展。2023年2月16日,展览评委会按照评审规则,在公证员的全程公证下,最终评选出了5件“曾竹韶奖学金作品”、20件“提名作品”。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雕塑艺委会副秘书长张伟宣布“曾竹韶奖”获奖名单

林茂、翟永清、孙振华、石凤珍、鲍海宁为“曾竹韶奖”的获奖者颁奖

王春辰、唐尧、班陵生、翟庆喜、董书兵、唐勇、陈晓春、陈克、张焯、刘建勇为第一组“提名奖”获奖者颁奖

张松涛、谭勋、致敏、张仲夏、朱智伟、胡泉纯、孙婷婷、王伟、张滃、张万军为第二组“提名奖”获奖者颁奖

公证员宣读公证词

林茂、翟永清、孙振华、石凤珍、张焯、鲍海宁、刘建勇为本届展览启幕,大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翟永清宣布“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2022年度入围作品展览开幕,大同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翟永清宣布“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2022年度入围作品展览开幕

图片

曾竹韶奖学金作品

作品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02O12r8CNf9bHHuCaAic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