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工业文创

长城文化|慕田峪景观戚继光像

发布时间:2019-09-04      阅读量:25335次     

戚继光像位于南检票口,为赭红色大理石,立于1993年7月29日。雕像底座长2.5米,宽1.5米,雕像高4米,为戚继光戎装全身雕像。

戚继光(1528-1587)字无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是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明隆庆二年(1569年),朝廷任命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士和整饬边务。

明隆庆元年(1567年),戚继光和谭伦调到蓟州,统辖蓟镇军事防务。此时,大规模整修了辖区内的长城。隆庆五年秋建成,遗存至今。《明史》载:“隆庆初,给事中吴时来以蓟门多警,请召大猷、继光专训边卒。部议独用继光,帝可之。二年五月,命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以下悉受节制。自嘉靖以来,边墙虽修,墩台未建。继光巡行塞上,议建敌台,督抚上其议,许之。五年秋,台功成,精坚雄壮,二千里声势联接。”

在修建的原材料上,戚继光也是用心取材。他烧制的青砖,是选用黏性极大的河泥在经过反复摔打后,被送入800摄氏度高温的封闭空间中,砖坯内的铁离子从呈红色的三价铁,还原成青色的低价铁,形成抗风化、耐侵蚀的青砖,这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将为长城带来至关重要的变化,要得到坚固的青砖,需要先用微火,将砖窑烘一个月,然后用旺火烧半个月,再用大量的木炭高温烧制三天三夜。烧制好的青砖抗压强度可达到237千克,与现代化机器生产的砖石相差无几。

对工程进行标准化的统一管理,正是长城工程总指挥戚继光伟大的创举,经过推算修筑一米砖砌长城大约需要15窑砖,再加上关城、墩台,平均每米约需22窑砖,戚继光修建的1500千米明长城,如果有百分之十是砖砌的,使用青砖的总量就能达到惊人的15亿块,如何在长城上让火力发挥的更猛,是戚继光必须解决的难题,戚继光的解决办法是建造空心敌台,这是一种建立在长城墙体之上的空心堡垒,也叫做敌楼。

敌楼均为空心,分上下两层,底层为作战层,青砖铺地,内部拱起数量不等的劵门,作为守城士兵来往的通道,墙壁上留有箭窗,箭窗少的只有一个,最多的有11个,因此按敌台某一面的箭窗数,敌台也被叫做三口楼、五孔楼等,由底层到顶层多数靠楼梯上下,楼梯材质各异,木质楼梯很难保存下来,只有石梯、转梯至今尚有以及留存。

也有的敌楼不设楼梯,黑楼(金山岭长城)就是如此,在底层楼的顶部开一个天窗,士兵上下楼采用软梯,上楼后把软梯撤到楼上,即便敌兵进入敌楼,也只能望楼兴叹,跨城墙而建的空心敌台,既可以存储武器、弹药,也成为守城将士的居所,而且和周围的长城设施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金山岭的库房楼一带,就是长城防御工程完备的典范之作。

库房楼外侧靠西面的山头,有两个圆形的墩台,那是哨兵观察敌情的地方,在这两个墩台之间的山岭上,有一条长城支线,南北走向,一直延伸到库房楼,一旦敌军从支线方向来犯,库房楼能够迅速向支线增援兵力,凭借支线长城迎战,万一抵挡不住还可以从支线长城撤回库房楼,在库房楼北侧50多米的地方,有一道不太规则的石墙,高2米,长200多米,这道墙叫挡马墙,专门用来阻挡敌人的骑兵,即使敌军突破了挡马墙,他们还要面对库房楼外侧楼脚下一个长15米,高2米的半圆形战台,站台上布满射击孔,士兵们会在这里阻击敌军,假设敌军突破所有这些外围防线,他们的攻势已成强弩之末,库房楼上的士兵凭借敌楼上的箭窗、垛口,能够给予来犯的疲惫之师,最后的致命一击。

戚继光修建的长城是一整套防御阵地体系,攻防一体的空心敌台,发挥了火器的威力,烽火台提供了迅捷的通讯系统,全面有效的情报侦察系统,450时年前,从山海关到居庸关长达1000千米的防线,军事信息的传递只需要三个小时就能够完成,公元1571年戚继光督造的长城敌台工程宣告完成,从此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1000千米防线上,矗立着1017座雄伟的敌台,戚继光这位明王朝孤独的革新者,把长城的生命推向极致巅峰。

自从戚继光的长城工程开建以来,明王朝驻守北部边境的九个军镇,先后整修长城,在明王朝建立200多年后,明长城终于连通为一道完整的防御线,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将一个努力追求永恒不变的王朝,紧紧保护在高大的围墙与宏伟的堡垒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