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楼-大角楼
大角楼位于慕田峪关东侧的制高点,是游览段较大的一座敌楼,现编名慕字一台,是慕田峪长城著名景观之一。大角楼还是慕田峪长城中是一个较大的敌楼,这里为东的制高点,视野十分开阔,慕田峪长城已收眼底,长城内外也一收眼底,它的军事作用更为重要,西警戒慕田峪关,内外情况一目了然,东警戒丌莲关,进退为必由之路。大角楼建筑分为上层和下层,下层为锦行,通道上曾修建望亭,面南有四大孔,是小孔,面西有两孔一门,它的内在结构十分有利于作战,有哨的功能,有守的防御,有站的通道,及建筑精巧用料讲究,视之宏大,用之实用,都可称一绝。
此楼向西警戒着正关台,向东警戒丌莲关,同时是两个关口的岗楼。另外,它又是蓟镇长城与昌镇长城的分水岭。大角楼三面有长城,一条往西与八达岭相连。一条往东,与古北口相连。一条往南,为內支城“秃尾巴边”,因从长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似一个城角,故名大角楼。
二号楼
二号楼正关台
从单座空心敌台体量上来看,22座空心敌台中尤以慕田峪关城——正关台最为宏伟。这座空心敌台建在山脊线最低的隘口处,海拔486米,控扼北面的诸山谷或河谷与南面的宽阔的怀沙河谷地以及怀柔盆地之间的交通,战略位置极重要。自关口东西两侧,长城沿山脊线升起,关口东侧相临峰岭上的“大角楼”近在数百米之内,海拔高达603米,比“正关台”高出百米以上。它由中间一座主台与两侧耳台相联组成,形成主厅侧室之格,可容百人。台基南北通长37.76米、主台东西宽15.1米、高连垛口14.15米。
三座楼台皆为空心结构,台顶上共有楼房9间,其左侧耳楼顶上3间楼房内还保存原建的顺山炕,说明此屋应是守关将领住宿的房舍。主楼中层空豁,中室内原有木梯可达台顶,中室四周有通道环绕。楼体下部为花岗岩条石砌筑,上部为青砖砌筑。两侧耳楼是左右便门通往主台中室的通道。敌楼耸立在长城之上,显得雄伟壮观。在长城内侧向南的正面墙上,有“正关台”三字石匾。有两条花岗岩条石砌成的台阶,分别在正关台的两侧,守城的将士由此两条石阶上下长城。而过往行人则走正关台东侧较为隐蔽的卷门。“正关台”关门不开设在城台的正中,而是在城台东侧的墙体上开设相通内外的卷门,沿陡坡修筑阶梯,作为联系关内外的通道。三台联成一体的空心敌台,在万里长城中实属罕见,目前仅此一例,极具特点。
十一号楼
慕字十一台位于长城外侧约40米的一个山包上。此楼与其他敌楼不同之处,一是在长城外侧,距城墙约40米;二是周围距楼2米处有高1.5米的垛口墙。在慕田峪长城,此段长城被称为“外支城”。
因敌楼对面的长城内侧有一较宽绰的低洼地,此处正是古时储放粮草弹药的场所,需特另防卫,而长城外侧地势又复杂,有一条山间小路通往北塞,沟谷里汇集着几道山脊敌人易从此摸上城墙,故在较大一山脊上建了一座敌楼,又修了加强设施——防护墙,即前面说的垛口墙,一旦发现敌人,楼上,楼下及中层箭窗可对敌人形成三层交叉火力,使敌人难以接近长城。
十八号楼
慕字十八号敌台内,南墙上镶嵌着一块石匾,高80厘米,宽35厘米。“石匾”上方是较大的“界牌”二字,正中西侧竖写;“迤东系慕田峪地方”,东侧竖写“迤西系贾儿岭地方”,下脚竖写“成化七年七月立”。这是历史上慕田峪关管辖的西端界线。
慕田峪长城敌楼,在内部结构上也有差异。大部分敌楼内部各个部分是互相连通的,但也有的个别帮楼内部的各部分被局部分开。除了敌楼的建筑展现出多样性,位于垛口下面的箭孔也有不同。大多数箭孔为方形孔,但也有的箭孔的顶框为弧形,有波浪形或桃形,反映了长城建造者们之精心构思。
“因险制塞”的建筑原则在慕田峪长城的砌筑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充分利用自然天险,加强防守,慕田峪长城的砌筑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技术手段,抢占制高点,控制局势。“正北楼”西侧山势极其险峻,沿建在刃脊型的悬崖陡壁上“单边”长城而下,长城为了通过因山脊断裂形成的崖口绝壁,控制陡崖外侧的制高点,修筑长城的军事家和工匠用两根铸铁梁担搭建在两侧口陡壁之间,把长城从铁梁上修过,这种长城凌跨悬崖而过的修筑方式在万里长城中甚为罕见,是慕田峪长城风景名胜区中独有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