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蓝星奖|拟获奖作品信息公示

发布时间:2025-02-06      阅读量:69次     
  2024-蓝星奖国际大学生自然与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结果出炉!作品评审严格按照大赛原定评审程序完成了资格审查、初评、复评等各项工作,本次大赛拟产生金奖作品4件、银奖作品8件、铜奖作品12件。由于本次大赛参赛高校和参赛作者数量较多,经大赛评审委员会提议和大赛组委会研究决定,另有200件作品获得优秀奖、404件作品获得入围奖。本次大赛获奖作品中平面设计类作品336件、环境设计类作品124件、产品设计类作品105件、媒体设计类作品62件。
  本次大赛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宣教中心、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作为指导单位,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党委宣传部、艺术与传媒学院、珠宝学院承办。大赛学术指导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宣教中心、中国矿业报社聂大海副社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左其亭副理事长、王捷副秘书长参加了本次大赛终评审核工作。
  1.2024-蓝星奖金银铜拟获奖名单.xlsx
  2.2024-蓝星奖优秀奖拟获奖名单.xlsx
  3.2024-蓝星奖入围奖拟获奖名单.xlsx
  4.2024-蓝星奖金银铜奖拟获奖作品.pdf
  5.2024-蓝星奖优秀奖拟获奖作品.pdf
  以上拟获奖作品信息公示期为2025年2月5日至2025年2月10日。公示期内,如对公示的拟获奖结果有异议,可以通过大赛官方邮件实名举报和反映。如存在参赛选手有违反相关竞赛规则、抄袭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学术不端行为,大赛组委会一经查实将取消其获奖资格。如大赛官网公布的拟获奖作品参赛信息有误,请作者及时通过大赛收件邮箱与组委会联系更正。
  马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先后参与北京夏季奥运会、广州亚运会及深圳大运会开闭幕式设计工作,与团队一起完成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上的“缶”“龙柱”等道具设计,担任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开幕式视觉总设计工作。2021年带队完成北京冬奥会鸟巢中心区及延庆、张家口赛区场外火炬塔设计。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冬奥会首钢赛区数字化生态创意设计与示范”。2019年担任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广场专家组组长,2019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22年被中宣部、人社部和中国文联联合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郝凝辉
  博士(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奥运会景观设施设计师,福布斯·中国设计师TOP10、中国十佳设计教育工作者、北京教学名师、北京高校青年英才、北京十大师德榜样、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专委会执行主任、中国室内协会陈设委副秘书长、北京青年艺术促进会副会长、北京绿色设计协会副秘书长、教育部硕博论文送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国家艺术基金评委、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委。曾主创设计了“党的二十大邮票”、习近平总书记赠送给30多位国家领袖的元首礼“雕漆钢笔”以及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的国礼宝珠笔,为中国航天科工设计了超高速低真空管道磁浮试验车、参与了建党百年大型史诗《伟大征程》相关设计工作,为中国空军、青藏铁路等数十家单位设计作品1100余件,包括发卡量超过50万张的中国首套非遗主题银行卡。担任法国Maison&Objet、法国INNODESIGN PRIZE、中华设计奖等数十个大赛终评评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主持国家艺术基金、北京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主持工信部重点项目。
  姜珺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研究型建筑师、独立策展人、文献编辑和撰稿人。曾任《城市中国》杂志创刊主编(2005-2010),莫斯科Strelka建筑设计与媒体学院课题导师(2010-2011),牛津大学ESRC中心访问学者(2011-2012),他曾是一系列重要展事的策划人,包括“街道是我们……大家的!”国际巡展中国区总策展人(2008),“纽约-洛杉矶-芝加哥-自发中国”巡展策展人(2009-2010),“山外山”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总策展人(2014),“蛇口议事:2025”策展人(2015),“原乡:乌镇国际建筑论坛”(2018),《天问2020》和《天问2023》总策划等。
  王峰
  江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导,中国紫砂艺术设计研究院院长,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城市形象设计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第二层次人才。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IFIP)娱乐与计算技术委员会(WG14.7)工作组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公共艺术艺委会副主任、全国城雕委艺术委员会委员、无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成果获全国美展铜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艺术与数字创新。
  蔡新元
  博士、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华中卓越学者特聘教授、中组部特聘专家,人工智能艺术家、数字光影艺术家。光影交互服务技术文旅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数字光影技术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公共艺术艺委会委员。兼任中国人工智能艺术教育协同创新平台理事长,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分会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AIGC创意与表现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空间显示分会会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创意与数字艺术专委会副会长,中国文化产业协会文化元宇宙专委会副会长等职。蔡新元教授长期从事数字媒体艺术理论与教育,人工智能艺术与创意设计,数字光影文旅场景与公共新媒体景观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了国家文化产业发展重大专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中国设计年度人物、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等荣誉。并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国庆70周年“光耀湖北”彩车,北京天安门广场光影秀,武汉长江灯光秀等多项国家、省、市重大文化与科技融合工程;主办了中国光谷人工智能艺术大会,中国光谷人工智能艺术大展和全国高校人工智能艺术大赛等重大活动。
  Zeeshan Khattak
  爱尔兰国籍,伯明翰城市大学高级讲师,武汉纺织大学伯明翰时尚学院教授,数字媒体艺术专家。获得伯明翰城市大学工程技术学院(IET)奖、数字媒体技术(DMT)奖,任职伯明翰城市大学模块有限公司、西米德兰兹郡玻璃洋葱工作室、原始的声音电视Cam1在线现场音乐频道和脱口秀节目运营、什鲁斯伯里民间节为电影节网站协调和拍摄现场纪录片片段。主要研究方向为ip网络广播工作流媒体架构、移动影像技术、光场平面成像、数字声学。
  Paul Joseph James Kintas
  英国国籍,斯旺西城市大学副教授,武汉理工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绘画、插画、数字艺术。主要艺术活动:《盒子》,中国拳击展,器官艺术家艺术市集,重庆-2024-参加联合展览;《巴适》,巴希尔外国艺术家展览,ADC艺术与设计C中心-艺术家艺术设计中心,重庆-2023-展示与城市和旧建筑相关的作品;《巴适》,巴希尔外国艺术家展览,XLY现代艺术博物馆-艺术家XLY MoMA,成都-2023-展示与城市和旧建筑相关的作品;《延庆里-Pop艺术与城市》-艺术家延庆里,武汉-2023-展示与城市和旧建筑相关的作品;《鸟儿,你知道它们飞走了,它们就回来了,艺术家》,杉美术馆,武汉-2021/2022-艺术家为百合花镶版印刷系列关于自然-控制车间规划师和指挥-展览布局规划师;《热干面展览》,武汉-2021-丝网绘画系列的艺术家-展览布局规划师。
  王柯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设计艺术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省级优秀青年社科人才,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长期致力于设计理论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高等设计教育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着力在服饰断代史、民间美术图像叙事、优秀传统文化与设计教育融通机制方面展开研究。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重点研究专项1项、主持完成或在研省社科基金、省教研项目、教育科学规划等省部级项目4项(含重点项目1项)、主持完成或在研厅局级教科研项目9项,指导国家级大创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等国家、省部级项目6项;发表论文和学术访谈25篇,其中包括《文艺研究》《装饰》等专业权威期刊6篇(幅),CSSCI来源期刊等中文核心期刊11篇,出版著作4部(含合著),获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中纺联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湖北省美术与设计作品展览优秀奖1项等。
  薛峰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策展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卡通艺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动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动画学会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美术学会高等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南京艺术学院教育部国家本科一流专业(动画)建设点负责人,作品先后入选国内外三十余个国际电影节和艺术展,并多次获得重要奖项。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网络视听产业领军人才”、南京市文化人才领衔专家;主持完成多项重点课题;参与指导作品获“星光奖”“白玉兰”“五个一工程”奖等。
  叶佑天
  诗意动画导演、国家大展策展人、职业艺评人。现为湖北美术学院教授,影视动画专业方向学科带头人,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数字传媒学部学术带头人。长江动画影像研究中心主任,《艺术动漫》艺术平台创始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深圳平面设计协会会员,ICO-D世界平面设计联合会会员。兼任教育部影视动画工程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动画学会动画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人工智能动画研究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数字艺术与动画专委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动漫艺术委员会理事。作品8次入选全国美展,作品曾获GDC大展动画类金奖、香港环球大奖当届最高奖、入选九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德国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优秀奖、旧金山国际动漫游戏节最佳视觉奖、全国高校影视学会学院奖历届金银铜奖、澳门设计大展金奖、金石榴奖银奖、中国动漫节金猴奖入选奖、澳门设计双年展评审奖、国际米兰周学院奖、德国莱比锡国际海报节优秀奖、乌克兰COW设计展、世界华人插画展金奖、中国之星历届金银铜奖、全球插画大奖铜奖、武汉设计双年展青年插画大展金奖、入选全国青年美术展、入选第五届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近200余项国内外艺术创作大奖。曾多次主持策划文旅部各类视觉艺术展含北京武汉设计双年展,中国驻外使领馆主办的多项艺术大展等,兼任2022北京冬奥会邮票特邀方案首席设计师,第一、二、三批湖北省百名重点美术培养人才,文旅部财政部文创专题创作小组组长,国家博物馆及故宫博物院设计项目负责人。
  张犁
  博士、教授、西安美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平面设计艺委会委员、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网络科技与智能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乡村建设高校联盟乡村艺术专委会副会长、“美学智造与设计”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积极探索高质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获批陕西省级教改项目,参与获评陕西省教学成果、研究生教育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主持陕西省级一流课程、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出版著作、教材3部,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15项。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入选陕西高校第四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
  王晓峰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致公党党员。参与并主持了多项社会反响较好的大型设计项目,如中国第十届艺术节志愿者标识设计、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的奖牌设计、闭幕式奖杯设计,山东全民健身运动会会徽设计,中国教育部学位网网站整体形象设计,中国教育部评估中心标志设计,山东省人社厅标志等等。作品入选十一届全国美展铜奖、十四届全国美展入选、山东省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铜奖、山东大学师生美术书法作品大赛金奖、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广告创意大赛金奖、学院杯金奖、山东省美术作品展二等奖等。作为主要成员完成省级教改《艺术设计专业工作时制时间教学模式研究》结项工作、参与两门省级精品课程《品牌形象设计》《标志设计》的建设工作、编著四本教材用于教学、撰写并发表多篇教学研究论文。
  彭圣芳
  广州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包括设计史、设计学科史、设计美学与批评、可持续与社会创新设计等领域的研究。担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人类工效学会设计工效学分会委员、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评价设计学专委会委员、中国艺术学会艺术评论分会常务理事。获评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工程“文化青年英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和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和广东省各类项目多项。
  周艳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画学会会员、湖北省动漫协会副秘书长、湖北省国家职业资格艺术设计专家委员会动画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评委。参与的教学研究《动画专业课程研究》获湖北省政府颁发的教学成果二等奖;作品在2013第七届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获二维动画组金奖;作品在2012“阳光杯”海南国际数字创意与工业设计大赛暨第六届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获单项组最佳漫画奖;2011第五届“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先行数字艺术设计大赛”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在2012年中国学院奖第五届动漫艺术大赛中获优秀教师奖;动画作品《毕兹卡的神灵》《帕加与火神》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展;作品《东湖磨山景区刘备郊天台设计》入选2004年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论文及作品在中国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全国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作品展中荣获最佳学术奖、动画组最佳二维转三维奖。研究方向为动画、数字媒体艺术、人工智能艺术设计。
  张荣红
  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饰设计专业学科带头人,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方向)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负责人,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珠宝首饰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美术人才百人工程入选者,香港IAJMPP荣誉顾问,英国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英国当代首饰学会会员,《宝石和宝石学杂志》编委。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横向合作各类项目二十多项:《2018国家艺术基金-湖北竹山绿松石艺术创作人才培养》《伦教珠宝专业镇产业促进平台建设》《首饰现代工艺研究科研团队》《曾国墓葬出土玉器艺术发展流变》《中国美学的现代表现研究》《深圳百泰珠宝品牌首饰研发》《现代翡翠设计体系研究》等。发表相关论文几十篇,获各类专利近百项。主持珠宝学院首饰专业综合教学改革,成果获“2018第八届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主要方向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古玉器艺术发展流变研究、文旅IP构建的文创产品设计、首饰3D设计及打印研究等。
  杨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湖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湖北美学学会理事,2007年在德国举办六人联展,2009年作品入选笫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主编《插画设计》教材,主编和副主编《生态艺术设计系列教材》《艺术探索丛书》等,作品及文章发表在《文艺研究》、《民族艺术研究》等国内外核心期刊上。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图像与地质插画、科学信息可视化研究。
  彭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作品《出入》获得“第十二届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装置类“最佳作品奖”;主持创作与策划武汉长江文明馆大型水墨壁画《长江序》;创作武汉园博会台湾园岩石镶嵌壁画《云水谣》;主持二十多项环境设计与景观设计领域的实践项目;主持省级线上一流课程《听说中国传统绘画》;出版专著《城市土地资源中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的耦合模式》,出版教材《公共艺术》《中国画》等。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修复设计、生态景观设计与公共艺术等。
  2024-蓝星奖拟获奖作品信息公示期结束后,大赛组委会将发布正式获奖作品信息,颁奖典礼将在2025年春季学期举行,具体事宜请关注蓝星奖大赛官网和官微。本次大赛活动最终解释权归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蓝星奖大赛组委会所有。

  修改于2025年02月05日

作品展示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qhXYaQ_rS9RnCyCdlZDu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