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贯古今遇建湖大”校园文化创意设计大赛

发布时间:2025-02-08      截稿时间:2025-03-31      阅读量:66次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从古代书院到近代学堂再到现代大学,湖南大学校园典雅厚重的古建筑群与时尚新锐的新建筑体交相辉映,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深度融合,建筑文化以其独特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内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为充分挖掘书院文化、湖湘文化、革命文化“富矿”,引导学生深刻把握传道济民、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核,创新传播校园特色建筑背后的文脉肌理、人文精神、红色基因,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联合湖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举办“文贯古今遇建湖大”校园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大赛依托校园建筑链接在地文化资源,展现青年学子创意风采,塑造千年学府校园文化品牌,服务师生校友文化需求,培育新时代湖大青年的爱校归属感、文化自信心、家国大情怀。
  本次大赛广泛邀请湖南大学全体学生参与,可跨学院、跨专业组队,接受个人参赛和团队参赛。
  个人参赛要求同一参赛者参赛的作品不得超过2件(套)。团队参赛不限制参赛的作品数量,每件(套)作品作者一般不得超过5名。同一件(套)作品只能选择一个赛道。
  本次校园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以“文贯古今遇建湖大”为主题,围绕“校园历史文化”“校园国保建筑”“学院特色文化”设置三个单元,可探索将校园文化元素与季节、节气、节日等传统文化元素,湖湘人物、山水洲城等湖湘文化元素,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等革命文化元素,校庆、入学季、毕业季等校园主题活动元素有机融合,加强“数字、人文、科技”一体化融合,打造具有独特韵味和文化内涵的文化创意产品。
  (一)千年弦歌,文脉相承——校园历史文化单元
  湖南大学是中国同址办学时间最长的高等学府,从公元976年的岳麓书院,到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再到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变迁,文脉相承,弦歌不绝。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凝聚形成了传道济民的书院文化、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实事求是的革命文化,成为了湖南大学厚重历史文化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内核。
  请深入挖掘湖南大学校园历史文化元素,如校训、校风、校徽、校歌、学规、楹联、碑刻、匾额和校碑、千年锤、自卑亭、东方红广场等校园文化地标等能够反映学校特色、文化意蕴的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将历史与现代、艺术与功能完美结合,设计承载学校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
  (二)时代印记,国保之宝——校园国“保”建筑单元
  1988年,岳麓书院建筑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校园早期建筑群再次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入选“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作为国“保”建筑的岳麓书院及湖南大学早期建筑群,穿越千年时光仍然守护着师生。漫步校园,20、30年代的西洋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建筑,40年代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50年代的中国传统风格建筑,中国近代建筑史经典风格建筑尽收眼底。
  请深入挖掘岳麓书院、二院、科学馆、工程馆、大礼堂、老图书馆、胜利斋宿舍、第一学生宿舍、第七学生宿舍、老九舍等校园国“保”建筑中的创作元素,既可围绕单体建筑、群体建筑进行整体创作,也可聚焦建筑纹样、屋脊兽等细部特征进行微观创作,从中提炼出富有象征意义的图像与视觉元素,打造出实用性、艺术性共存,兼具历史意蕴和现代美感的文化创意产品。
  (三)守正创新筑起风华——学院特色文化单元
  1929年,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先生在湖南大学土木系中创办建筑组;1934年,柳士英先生来湖南大学主持建筑学专业;1953年,湖南大学改名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下设营建系,成为江南最强的土建类学科;2005年,在建筑系的基础上成立湖南大学建筑学院;2021年,更名为建筑与规划学院。多年来,学院以高品质的建筑创作实践为依托,主持完成多个大型公共类重点项目建设,提升中部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以十八洞村和花瑶聚居区为示范,构建精准扶贫产学研新模式;以助力地方文化传承发展为己任,研发文化遗产数字保护技术;以打造万里茶道文遗品牌为使命,对接“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以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为依托,打造“四个一百”(百村、百讲、百图、百楼)党建思政品牌项目……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展现了强大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请深入挖掘学院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办学成果等元素进行原创设计,可从学科创始人、学院历史文化、院楼特色元素、学院大事记、标志性成果、校友文化资源等内容中汲取灵感与养分,通过巧妙构思与匠心独运,创作具有学院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
  (一)作品形式类别
  1.产品设计赛道:参赛者围绕上述创作方向进行产品设计,产品呈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立体便签、书签、鼠标垫、笔记本、日历、小夜灯、杯具、钥匙扣、冰箱贴、扇子、徽章、模型、摆件、拼图、明信片、包装设计等产品。
  2.数字创意赛道:参赛者可利用3D打印、虚拟现实(VR)、数字绘画等现代技术,根据自己的创意和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种类进行创作,可制作视频、动画、数字模型、PPT主题模板、IP形象、表情包、手机主题、交互装置、小程序、H5作品等。
  3.文化传播文案赛道:参赛者立足本次大赛主题和上述创作方向,创作突显校园文化元素、具有时代气息、展现青春风采的宣传语、广告语、长文案、软文、创意脚本、原创故事等文字作品,需要具有积极向上、创意新颖、传播性强、感染力强等特点。
  4.校园文化打卡地图专项赛道:参赛者围绕校园历史文脉、地标性建筑、人文景观、特色打卡点等,采用手绘风格或平面设计风格,运用智能、交互等数字化手段,打造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可触摸、可阅读、可感知”的多层级的校园文化打卡地图。
  (二)作品提交要求
  1.参赛者须在3月31日前,将参赛报名表、参赛作品压缩包、原创承诺书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hnujzyghxyxsh qq.com进行提交。参赛作品须包含文字说明,明确阐述作品的设计理念、文化内涵、特色创意及市场前景,总字数不超过500字。
  2.设计类作品风格不限,平面设计、手绘、插画、三维等皆可,需包含创意设计图、效果图(三视图)、设计源文件,提交的图片/照片要能体现作品的整体、局部、不同视角、尺寸等效果,设计方案排布于1张A3图版上(420mm×297mm。横纵向不限)。创意图、效果图要求JPG、PNG、GIF格式,图片分辨率为300dpi,单张图片不超过10M。请在创作过程中尽可能保持元素独立分层,以便后期落地使用。每件/套作品提交的图片数量不低于5张或提交的实物不低于1份。
  3.视频类作品时长不超过3分钟,采用MOV、AVI或MP4格式,内容高清,分辨率不低于1920*1080,单个视频文件大小不超过300M,画面比例自定,可以配字幕。
  4.文案类作品可基于不同应用场景的特征调性进行创作,广告语或宣传语需要易读易记、朗朗上口,便于理解和传播;创意脚本需要包括分镜内容及对应时长、机位设置、摄法技巧等,还可增添人物对白、旁白、字幕等;原创故事需要蕴含体现校园文化精神等。
  5.参赛作品可以选择使用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等图形设计软件,也可以采用数字绘画完成作品,但不得使用AI生图的单一形式进行创作。
  6.参赛作品不得添加任何与本次大赛主题无关的第三方LOGO和其他标识。
  7.参赛选手须保存下方二维码,并在qq内扫描添加比赛qq群,以便及时获得比赛的最新消息。
  1.广泛动员(2025年2月初)
  各承办单位通过公众号等发布大赛预告,积极动员学生参赛。有意愿报名参赛的同学进入大赛交流群,交流赛事相关问题。
  2.创作提交(2025年2月初—3月31日)
  参赛者搜集资料、激发创意,打磨作品并按时提交参赛报名表、参赛作品压缩包、原创承诺书。
  3.线上投票(2025年4月1日—4月7日)
  对征集到的报名作品进行初审,遴选出入围作品并在微信公众号进行展出评选,根据参赛作品的得票数的高低,评选出“最具人气奖”。投票阶段将采取有效手段规避不正当投票行为,对于故意“刷票”等不正当投票行为,一经核实,将取消涉事者评奖资格。
  4.决赛评审(2025年4月8日—4月14日)
  对于进入决赛的作品,参赛者需结合PPT等辅助方式对作品进行现场介绍或演示,并附上设计效果图(不少于5张)。邀请专家评委对入围作品或个人进行现场评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优秀奖等奖项。
  5.颁奖展推(2025年4月15日起)
  学院举行大赛颁奖典礼,为获得一、二、三等奖、优秀奖、最具人气奖的参赛个人或团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获奖作品将在新媒体平台推介。
  (一)奖项设置
  根据参赛作品数量及质量确定各奖获奖人数
  一等奖:1000元奖金及荣誉证书
  二等奖:500元奖金及荣誉证书
  三等奖:200元奖金及荣誉证书
  优秀奖:100元奖金及荣誉证书
  最具人气奖:300元奖金及荣誉证书
  经评委会综合评议,如有特别优秀的设计作品,将增设评委会特别奖1项,奖金3000元及荣誉证书。
  (注:如设计作品被湖南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选中作为文创产品转化开发,参赛者还将额外获得版权收益)
  (二)评选标准
  主题表达(30%):作品是否贴合主题,能够清晰表达主题等;
  艺术水平(30%):作品的艺术技巧、色彩使用、构图设计、视觉表现力等;
  创意性(20%):作品的独创性和创新思维等;
  落地性(20%):作品在合理成本的条件下,充分考虑转化落地性。
  1.参赛者提交参赛作品应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参赛作品应为原创设计,由参赛者个人独立或参赛团队合作完成,权属清晰,无版权争议。作品未在报刊、杂志、网站及其他媒体公开发表,未申请专利或进行版权登记的作品,未参加过其他比赛获奖,未以任何形式进入商业渠道。
  3.本次大赛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建筑与规划学院和参赛者共同所有,署名权归参赛者所有。大赛主办方有权对参赛作品以复制、发行、展览、网络传播等方式使用。主办方拥有获奖作品署名权以外的其他著作权权利,包括但不限于发行权、展览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出版权、使用权等,不再另行支付费用。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使用。
  4.如作品一经发现存在抄袭或因违反上述权属而产生的法律纠纷,主办方将取消其参赛、获奖资格,收回奖金和获奖证书,由此产生的相关法律纠纷由参赛者承担全部法律责任。
  5.凡提交作品的参赛个人或参赛团队,主办方认为其知悉并认可本次大赛公告的各项规定,大赛主办方对本次大赛及规则等享有最终解释权。
  附件:“文贯古今遇建湖大”设计大赛承诺书
  附件:“文贯古今遇建湖大”设计大赛报名表  
  https://mp.weixin.qq.com/s/tqrP-6mIFMufztZ_ZLTt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