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亚太数字与智能艺术奖

发布时间:2025-04-04      截稿时间:2025-06-16      阅读量:99次     

  一、赛事背景
  亚太数字与智能艺术奖是亚太地区首个以“数字技术+智能科技”为核心的艺术设计赛事。由亚太数字创意产业协会(APDC)发起,致力于推动艺术与科技的跨界创新与融合,为全球艺术家、设计师、科技从业者及高校师生提供国际化展示平台,并通过优秀作品的交流与对比,探索未来艺术设计的可能性。
  二、赛事宗旨
  赛事立足于立足亚太地区、辐射全球,旨在构建跨学科、跨文化的艺术科技生态圈。通过汇聚顶尖艺术家、AI科学家、先锋设计师与青年创作者,共同推动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ique)与智能科技(Intelligent Technology)在艺术领域的深度碰撞,孵化具有时代价值的创新作品,为人类文明提供“科技向美”的解决方案。
  三、主办单位
  主办单位:亚太数字创意产业协会(APDC)
  承办单位:亚太数字与智能艺术奖组委会
  四、大赛主题
  自由主题,不限制创作题材,可围绕“数字无界,智创未来”展开创作,例如用数字技术(如AI、VR/AR、3D建模渲染等)与智能科技(如生成式AI、算法艺术)展开创作,以及未来设计、艺术科技驱动、跨学科混合创新等社会热点议题进行展开。
  五、参赛要求
  (一)参赛组别
  先锋组:职业艺术家、专业设计师、企业、工作室等
  教师组:高校教师、兼职教师、行业导师等
  学院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进修生等
  职教组:高职专科、高职本科及中职学生等
  注:赛事采取分组别/分类别评审,教师组可个人参赛也可以指导者身份参赛。
  (二)征稿范围:
  海内外院校师生、程序员、科技工作者、社会学者、设计企业、独立设计师等均可报名参赛。三年内海内外历届获奖作品,企业的优秀作品或完工的项目均可报名。
  (三)参赛作者:
  1)同一作者投稿数量不做要求,同一作品至多最多参与3个类别,需分别提交并缴费。
  2)常规赛道:传统艺术/综合设计赛道作者不超过4人(含),其中数字媒体与交互设计、游戏设计作者不超过6人(含)。学术动态赛道作者不超过3人(含),多署名将判定为无效投稿,参赛费不予退还。
  前沿赛道:数字与智能艺术/跨学科混合类为前沿赛道,作者不超过6人(含)。
  3)所有参赛作品的参赛单位、指导教师不超过2个(含)。
  *同件作品参赛作者本人不得担任该作品的指导教师,两个参赛单位一个指导教师将判定无效署名
  注:鼓励跨学科组队参赛,与程序员、科技工作者、社会学者合作,提升项目深度。
  六、作品类别
  (一)传统艺术赛道
  1.传统美术
  国画、油画、水彩、插画、版画、书法、篆刻、雕塑等
  2.工艺美术
  陶瓷、印染、漆艺、纤维、纺织、木工、扎染、木雕、角雕、金属、皮革、民间绘画、剪纸、编织、纸艺、首饰设计、综合材料、装置艺术等。
  (二)综合设计赛道
  3.视觉传达设计
  平面设计、数字绘画、品牌视觉识别系统(VI设计)、插画与绘本、游戏原画与角色设计、包装设计、字体设计、海报设计、界面设计(UI)、用户体验设计(UX)、书籍装帧设计、虚拟IP等
  4.产品与工业设计
  文创产品设计、工业产品(家电、工具等)、家居与家具设计、公共设施、装备产品与出行工具、智能硬件与交互产品、可持续设计(环保材料应用)、手工艺与文创设计、传统工艺创新(如陶瓷、漆器、编织)、文创衍生品(IP周边、礼品设计)、工业制造、智能产品设计等
  5.时尚与服装设计
  服装设计、成衣设计、配饰设计、概念时装、功能性服装(运动、户外)、染织与面料、箱包、鞋履设计、珠宝首饰设计、数字时尚设计等
  6.空间与环境设计
  室内设计、建筑与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更新、乡村设计、展览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公共艺术设计、艺术装置等
  7.数字媒体与交互设计
  动画与影视、影视特效与分镜设计、短片动画、生成艺术(AI与算法创作)实验艺术、影视广告设计、微电影/短视频、纪录片、网页设计与APP界面设计、VR/AR交互设计、UI/UX、用户体验流程设计、新媒体艺术、实验艺术、数字影像与投影艺术等
  8.游戏设计
  游戏程序设计、游戏美术、设定画、插画、原画等。
  9.数字摄影
  人像摄影、人文纪实、风光摄影、商业摄影、全景摄影、创意摄影等。
  (三)学术动态赛道
  10.学术论文
  跨界艺术融合研究、艺术与设计理论研究、设计教育实践探索、艺术科技前沿动态等。
  (四)数字与智能艺术赛道
  11.艺术科技驱动
  AI生成艺术(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AI工具创作+人工二次设计)、区块链艺术(NFT动态作品、智能合约交互设计)、元宇宙与虚拟体验设计、元宇宙虚拟空间/角色/道具设计(如Decentraland、Sandbox中的数字资产)、生物艺术与伦理设计、生物材料实验、基因编辑与艺术表达、可穿戴科技与交互装置、未来生态伦理学叙事、智能服装(温控、触感反馈、光敏面料)、身体数据可视化(通过穿戴设备将心率/脑电波转化为艺术)、算法创作、算法雕塑、数据可视化、AI赋能艺术设计领域等
  12.社会热点议题
  气候危机、数字时代艺术疗愈设计、碳中和、碳足迹可视化设计、文化遗产保护设计、边缘群体关怀设计、极端环境生存工具设计、焦虑缓解交互装置、社交疏离症的数字干预工具(VR社交场景重构)、残障人士无障碍体验创新设计、少数文化数字存档(濒危语言/习俗的VR复现)、科技与艺术结合(如可穿戴设备、智能材料)、传统文化再设计(非遗活化项目)、文旅策划等
  13.未来设计
  后人类主义设计、人机共生概念设计、太空设计、虚拟时尚与数字身份、AR穿戴式数字服装、跨次元IP分身设计
  (五)跨学科混合类赛道
  14.艺术跨界
  AI音乐、AI诗歌、声音可视化设计、声景装置、3D打印声波雕塑、嗅觉场景营造、气味与情绪关联实验、食物系统再设计、未来食物形态概念、废弃食材再生艺术、算法创作、机器学习、跨界艺术融合等
  七、参赛须知
  1)尊重民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得包含歧视性内容,需规范使用地图,如作品地图使用不规范或出现重大错误的情况,一经查出需做零分处理。
  2)同件作品参赛作者本人不得担任该作品的指导教师,两个参赛单位一个指导教师将判定无效
  3)支持中英文报名选择,作品原则上不允许出现学校、作者姓名及其他赛事标识等,报名成功后组委会不退还电子参赛作品,请投稿人妥善保管。
  4)提交报名成功后,不得修改作品名称、作者、指导教师等信息,请提交前仔细核对信息。报名一经完成不得退赛,组委会不退还参赛费,后续参赛获奖信息将根据参赛报名表的排序制作证书,不接受获奖信息调整。
  5)所有作品均需为原创作品,严禁抄袭、剽窃,不得侵犯第三方的知识产权。凡涉及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均由参赛者本人承担一切后果,与大赛无关,且大赛组委会有权取消其参赛资格。
  6)生成类作品不得与互联网上的现有作品雷同。
  7)大赛组委会有权对所有参赛作品在各类媒体进行宣传、出版、发行、展示、展览等。且所有参赛作品的署名权及相关知识产权全部归参赛者所有。
  8)大赛组委会保留对大赛各项条款及未尽事宜的最终解释权。
  八、作品要求
  1)图片:图片不超过5张,每张图片尺寸不小于A4幅面(横版竖版均可),Jpg格式,色彩模式为RGB/CMYK,不小于150dpi,图片大小不超过5MB;
  2)视频:标清和高清不限、Mp4格式,时长控制在10分钟内,视频文件大小不超过500MB
  3)展板:提交全套设计方案展板,单幅作品不小于A3幅面,150dpi,JPG格式,RGBCMYK,展板内容应包含作品名称、设计图、设计说明等。每张展板大小不得超过10MB,一件作品的展板数量不做限制。
  4)交互设计:网站设计需有三层页面的设计和链接导通,以及展示设计精华的展板效果,并提交网站运行文件压缩包;微信类移动终端的设计作品需添加可访问二维码;交互程序设计需提供①可执行程序包:以zip形式打包。②游戏/应用体验过程预览视频:录制程序实际运行画面,MP4格式,视频不超过500MB,可执行程序包不超过1G。
  5)论文:未发表或已发表过(三年内)的论文均可参赛,文件输出格式统一为PDF格式,论文语言以中英文为主,论文字数不低于4000字,包含文章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基金项目等。稿件重复率不得高于30%,文稿署名及版权权责作者自行负责。
  (注:所有报名文件均可搭配宣讲视频,有助于更加了解作品,非必选项)
  九、评审机制与标准
  采用先锋组/教师组/学院组/职教组分开评审,按照作品技术艺术表现力(40%)、革新度(30%)、社会价值(20%)、商业潜能(10%)评分指标进行评分,计算平均得分评出相应奖项。大赛结果在官网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日。
  十、作品提交
  可报名投稿多件作品,每件参赛作品均需按要求在投稿系统中填写报名信息一次,报名需上传相应作品文件,作品文件夹打包为RAR或ZIP压缩包格式,上传投稿系统。
  投稿链接:https://jsj.top/f/pmUNzC
  压缩包(建议)命名为:类别—学校(单位)—作者–作品名称。
  1)如压缩包大小超过50MB或选择超大附件参赛,请将参赛作品打包以压缩包形式发送官方投稿邮箱apdiaa 163.com进行线下投稿,将邮箱回复的投稿成功截图与部分作品展示截图以压缩包的形式上传报名系统。
  2)参赛单位投稿数量在10件以上可使用集体投稿方式。前往官方微信公众号:亚太数字与智能艺术奖下载集体报名表,并将每件作品单独成立文件夹,一起打包为RAR或ZIP软件压缩包格式(压缩包建议命名为:类别—学校(单位)—姓名–作品名称)。发送至官方邮箱apdiaa 163.com进行投稿。集体投稿链接:https://jsj.top/f/qnQBpD
  十一、奖项设置
  大赛设有金奖、银奖、铜奖、新锐奖四个奖项,采用先锋组/教师组/学院组/职教组分开评审,各组奖项设置一致,获得金奖、银奖、铜奖的每位参赛选手均颁发纸质证书,新锐奖获得者颁发电子版证书(具有同等效力)。教师指导学生荣获银奖及以上颁发纸质版优秀指导教师奖(取最高等级)。依据宣传报道、组织工作力度评定,对参赛作品数量在20件(含)以上的参赛单位/团体授予优秀组织单位奖,依据投稿作品数量、参赛成绩评定,对积极组织赛事的教师或团体,以及投稿数量在6件(含)以上的参赛选手优秀个人奖。
  以下所有奖项均颁有电子版证书,获奖结果均公布于官方网站、公众号及相关合作媒体上。
  奖项等级
  常规赛道
  前沿赛道
  (数字与智能艺术/跨学科混合类)
  其它奖项
  金奖
  5%
  15%
  优秀指导教师奖
  银奖
  15%
  25%
  优秀指导教师奖
  铜奖
  25%
  35%
  新锐奖
  35%
  /
  十二、赛事时间
  1、大赛征集阶段:即日起-2025年6月16日24:00点
  由组委会指定官方网站(www.apdiaa.com)发文组织征集作品,参赛团队及个人可前往官网、公众号等了解比赛章程及参赛要求,在线填写报名信息并提交作品。
  2、大赛评审阶段:2025年6月30日-8月15日
  大赛对不同参赛组别与作品类别分别展开专家评审,评出各类奖项。
  3、奖项结果公示:2025年8月18日-8月31日(期间)
  在官方网站、公众号及相关合作媒体上发布获奖名单。
  4.证书发放:2025年9月1日-9月20日(期间)
  公示期结束之后,陆续发放纸质版证书。,
  十三、联系方式
  官方官网:www.apdiaa.com
  官方邮箱:apdiaa@163.com
  官方公众号:亚太数字与智能艺术奖
  投稿链接:https://jsj.top/f/pmUNzC
  查询链接:https://jsj.top/f/pmUNzC/s/lOEwrV
  QQ咨询:1335213837
  十四、报名费用
  参赛者请根据作品类别报名参赛
  常规赛道:¥50/件
  前沿赛道:¥80/件

  注:请尽早做好报名准备工作,错峰报名,避免最后集中报名出现系统拥堵导致错过报名。

https://mp.weixin.qq.com/s/4h0FuKG3mqEwzCMq9tpc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