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增进文化认同、文明互鉴的独特作用,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交流研究基地策划举办了“华夏奖”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按照基地工作计划,每两年举办一次比赛。2021年第一届比赛收到作品1000余件,2023年第二届比赛收到作品3000余件,产生广泛的影响力,促进了两岸非遗文化交流。今年拟举办第三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
践行美育思想理念
推动非遗设计创新
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增进中华青年交流
“同心”——“同心同向纪行中华”
在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下,华夏奖·2025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正式启动!大赛以“同心”为主题,“同心”寓意为团结、包容、融合、共识,象征全国各族人民、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同向聚共识、合力合拍谋发展。大赛鼓励当代青年积极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青年视角与使命担当展现中华文明的强大合力。
青年强则中国强,青年融则两岸融。本次大赛将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设计传播,守正创新打造中华文化形象品牌。希望当代青年通过多样化的设计作品当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热爱者和具有历史传承和时代精神的文化传承者,当好文化繁荣发展和新大众文艺蓬勃兴起的创造者和文化文明交流互鉴的传播者。以艺载道,以文化人;同心同向、奋楫笃行,希望参赛者进一步推动文化交流合作,共同担负起新时代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文化使命!
定向主题
1)宗亲文化
宗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基于姓氏的中华文化瑰宝。姓氏缘,血脉情,如一条无形的纽带紧紧牵动着海峡两岸同胞的心灵;一个个姓氏,一封封家书,一座座宗祠,是寻根谒祖的强大内生动力,呼唤着游子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
宗族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包括祖先崇拜、宗族观念、祖训族规、寻根问祖等,以儒家文化为内核,形成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爱家爱乡、寻根拜祖等传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赛作品需立足“根脉认同”与“时代创新”,在尊重传统宗族伦理的基础上,通过符号提炼、情感叙事等手法突出正向精神,如“忠孝传家”、“睦族敦亲”等理念,也可以创新转化与当代生活场景结合,实现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的双重目标,成为中华儿女同宗同源血脉相连的具象化载体,为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提供创新样本。
2)民间信俗
信俗又称“俗信”,是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传统理念,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民众会对某种民俗现象产生心理和行为认同。海峡两岸在血脉、文化等方面具有绵密深厚的联结。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之“根”,台湾社会的价值观念、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无一不带有中华文化的深刻烙印。民间信俗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通过保护和传承民间信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认识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许多民间信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例如,关公信俗、妈祖信俗等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赛作品需紧扣民间信俗这一主题,需在尊重传统信仰的基础上,活化信俗文化,成为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纽带。鼓励创作者围绕民间信仰及历史文化开展广泛的研究,从文化遗产的保护到文化价值观的传承,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探究其丰富内涵。
3)知音文化
三千年前,伯牙与子期因一曲《高山流水》结下旷世知音情谊,从此,“知音”二字便深深镌刻于荆楚大地的文化基因之中。古琴台、琴断口等地名,楚王车马阵、编钟乐舞等文化遗产,皆为这段传奇的见证。知音文化从“高山流水”的琴音中走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追求理解、包容与和谐的精神符号,既凝聚了楚人“重情尚义”的品格,也承载着中华文明“和合共生”的理想。“唯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建立在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基础上的统一,必能实现两岸人民以诚相待、相互理解,在不断增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道路上同向前行。今日的“知音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以“知音”诠释多元文化碰撞中的理解与包容。
参赛作品需紧扣“知音”这一主题,深入挖掘其精髓,将其与现代审美趋势相结合,打造出既具文化底蕴又不失时尚感的文创产品。期待创作者以多元视角,将历史的厚重转化为时代的轻盈,让“高山流水”的琴音,激荡出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强音,创作出符合当今时代的艺术语言体现两岸共同、共通的文化之源,让这份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非定向
主题
主题阐释
同宗同源,一脉相承;
寻脉中华,共叙未来。
※如投稿者的创作不是依据基于定向主题而开展的,均可作为非定向主题投稿
1媒体传达设计
设计方向包括:品牌形象设计、影像与动画、数媒交互设计、插画艺术与海报设计。
设计赛题内容包括:海报、标志、品牌、书籍、包装、插画、字体、网页、交互APP、表情包、IP形象、动画、动漫、短视频、微电影等。
2工业产品设计
设计方向包括:智能产品服务设计、时尚生活产品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创新产品设计。
设计赛题内容包括:交通工具、智能设备、居家产品、文创产品、工业制造等。
3潮玩IP设计
设计方向包括:潮流风格塑造、角色故事构建、多媒介融合设计。
设计赛题内容包括:原创潮玩角色形象、潮玩系列产品设计、潮玩场景搭建、基于潮玩IP的跨界合作创意方案、潮玩IP衍生周边设计(如文具、服饰、饰品等)。
4环境空间设计
设计方向包括:乡村空间改造、城市人居环境、历史遗产空间、展示环境空间。
设计赛题内容包括:建筑、景观、室内、园林、规划、展示、公共空间、家具设计、环境公共艺术等。
5服装与服饰设计
设计方向包括:都市服装与服饰美学设计、服装前沿科技与先锋设计、传统与时尚活化设计、可持续时尚穿戴设计。
设计赛题内容包括:服装、染织、鞋帽、饰品以及相关穿戴用品等。
6传统手工艺类(实物作品)
设计方向包括:传统技艺技法创新、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传统手工材料新应用。
设计赛题内容包括:以传统刺绣、木雕、陶瓷、剪纸、编织等手工技艺创作的创新实物作品;将传统手工技艺元素融入现代产品(如家居用品、时尚服饰、饰品、文具等)的实物设计;基于传统手工技艺与新材料结合打造的特色实物创作;以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系列化实物产品。
※注:以上类别均可使用AI辅助设计,但需要在设计说明中说明。
1报名时限
即日起至2025年9月15日
(作品与报名表同时提交)
2报名费用
免费
3参赛对象
海内外青年师生、非遗传承人、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创业人才等
4参赛作品要求
1)参赛作品要求符合大赛主题、能体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作品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段不作限制,但须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创意独到,设计新颖,反映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当代审美意趣,在创作设计理念、材料、造型形态、工艺技术或功能应用上有所创新。
2)参赛者需提供作品设计图、效果图或实物作品照片(单件作品参赛提交图片不超过5张,系列作品提交图片数量不超过8张。其中:至少1张图片体现作品全貌)。图片作品格式仅限jpg、jpeg格式,图片建议A3尺寸,像素300dpi,图像色彩模式为RGB,JPG文件单个大小不超过12M,最多上传8张作品。上传成功的图片均会在作品上传页面显示。
3)传统手工技艺类作品必须提交实物作品的照片,图片拍摄背景统一为白色,至少需拍摄实物的正视、侧视、顶视三个面的信息。该类作品入围或获奖后必须根据比赛主办方要求提供实物作品参与展览。(参加传统手工艺赛道的传统手工艺人,获奖选手有机会参加2026年举办的非遗文创研习营。)
4)潮玩IP角色设计、潮玩玩具设计作品应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主流文化方向,内容健康,积极向上,造型生动,有辨识度和亲和力,适用于衍生品设计延展与生产。
设计一个或一组既具有鲜明个性又充满趣味性的卡通、人偶IP形象,形象应具有实用性,易于跨媒介传播,便于二次开发。对于此类作品请提交至少1张平面效果图,尺寸不限,图片格式为JPG,分辨率不低于300dpi。
5)参赛者需提交电子版参赛表,按照要求填写参赛作品文字说明,明确阐述作品的设计思路和理念等(200字以内)。
6)提交的参赛作品图片中不得出现任何与参赛人员姓名、单位相关的文字、图案、标记及其他与设计方案无关的符号,不符合规定者将被视为无效作品,取消参赛资格。
7)所有参赛作品应为原创设计,可使用AI辅助设计,但需要在设计说明中说明。知识产权纠纷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8)所有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属作者所有。主办方对所有参赛作品享有展示、出版等权利,参赛作品将被无偿使用于邀请赛的宣传、展览、媒体报道等场景。
版权声明:最终获奖的作品版权归属于主办方,主办方在宣传、展览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使用该作品,并且可对该作品进行二次开发。
9)参赛者应认真了解并接受大赛规则,主办方对赛事规则具有最终解释权。
本届大赛设一等奖2名,奖金10000元、二等奖5名,奖金3000元、三等奖15名,奖金1000元,优秀奖若干。同时设置三个特别奖项。
获等级奖的高校师生将有机会参与由台联主办的千人夏令营活动。获等级奖的传统手工艺人将有机会参加由主办方举办的非遗文创研习营活动。
设置“最佳组织奖”若干,表彰组织工作先进单位。
获奖名单预计将于2025年10月中旬公布。
参赛获奖作品将在专业展览场所展出,所有参展作品将统一编辑成册。
※注:上述奖金金额均指税前金额。组委会在收齐获奖者提供的信息后,将配合国家要求依法扣除税款,再将完税后的奖金发放至获奖者指定账户。如获奖作品的参赛者是以多人的团队或小组形式组成,具体获奖金额需组内成员自行分配,所涉纷争均与组委会无关。
参与比赛者不得出现抄袭、仿冒等违规参赛行为,一经发现参赛作品存在抄袭或其它侵权行为,主办方将取消其参赛与获奖资格,收回获奖证书;
参赛作品应符合“中华民族一家亲”理念,不得有违反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出现;
所有参赛作品的知识产权属作者所有。主办方对所有参赛作品享有展示、出版等权利,主办方有权将参赛团队提交的参赛作品、相关信息、参赛团队信息用于宣传品、相关出版物、指定及授权媒体发布、官方网站浏览及下载、展览(含巡展)等与大赛发展相关的活动项目;
如发现参赛者使用不正当手段影响评比过程的,取消其参赛资格;
凡参赛者均视为同意并遵守以上各条规定,主办方保留对本次比赛的最终解释权;
获等级奖选手须提交实物作品或高清效果展示图,以便参与后续展览,大赛组委会将后续提供具体要求。
请登陆大赛官网进行线上报名,并在线提交参赛作品。
ichaward.com
联系方式
联系人: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联系邮箱:ichaward 163.com
实物
寄送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狮南路122号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华夏奖·2025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设计大赛会务组)
收件人:王老师
※注:寄件时请将报名信息等内容打印出来与实物一并邮寄。
指导单位: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
主办单位: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交流研究基地
湖北省台湾同胞联谊会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市中华文化学院
武汉文化旅游集团
武汉市台湾同胞联谊会
承办单位:
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武汉市中华文化学院非遗传播交流中心
武汉理工大学港澳台事务办公室
协办单位:
环球人物杂志社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
武汉瑞美展览股份有限公司
台湾非遗工艺协会
台湾中华青盟促进协会
SGDA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
深圳潮玩设计研究有限公司
华夏理工学院
支持单位:
湖北省电影家协会
湖北省影视制作协会
湖北省网络视听协会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手工艺文化研究中心
湖北石上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梅耶(湖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https://mp.weixin.qq.com/s/Pp4gfAuPO9c5Gi9XpGncV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