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疏浚杯”河湖文化作品创意设计大赛

发布时间:2019-10-31      截稿时间:2019-11-30      阅读量:13197次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干净、优美的河湖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居民期盼。为更好展现河湖水文化,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会同有关单位共同举办首届河湖文化作品创意设计大赛活动。
  大赛名称
  “中交疏浚杯”河湖文化作品创意设计大赛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
  承办单位:中交疏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成都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长沙理工大学、中交生态环保投资有限公司、中交汾河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都市沱江流域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疏浚(红河)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水运协会、中国疏浚协会
  重点河湖
  作品要求重点以实施综合治理的永定河流域、河北省白洋淀、山西省汾河、四川省锦江、沱江和云南省抚仙湖、星云湖、异龙湖、杞麓湖等河湖为设计对象,深入挖掘其悠久、深厚、丰富的人文资源,以民俗和文化元素为基础,进行创意设计与开发,促进河湖治理与文化一体化发展。
  作品类别
  大赛共征集两类作品,分别是海报及文创设计类、水文化景观设计类,参赛者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类别报名参赛。重点河湖历史文化背景见附件。
  (一)海报及文创设计类
  在充分挖掘河湖特色文化基础上,设计反映治水护水等河湖文化的各种主题海报或各类文化创意产品,海报需创意突出、画面艺术感染力强。文创作品需贴近生活,兼具艺术性、适用性和美观性,易于走向市场成为特色文化商品。
  (二)水文化景观设计类
  以大赛推荐的永定河、白洋淀、汾河、锦江、沱江和云南红河州、玉溪市高原湖泊等河湖为设计对象,设计有关水文化雕塑(人物、工程、故事等)、河湖景观改造、文化公园提升等各方面的艺术作品。
  时间安排
  (一)作品征集(2019年10月20日-11月30日)
  通过组织动员,面向社会特别是水利系统、高校系统开展征集。
  (二)作品初选(2019年12月)
  征集截止后,大赛组委会将对所有作品进行初筛,确定每类不少于30个作品提交专家评审。
  (三)专家评审(2019年12月-2020年1月)
  邀请水利、水运、艺术设计等有关专家进行评审。
  (四)奖金发放及作品展示(2020年2月)
  集中展示推广。
  奖项设置
  本届大赛奖项、奖金/奖品具体设置如下:
  (一)综合奖(两类作品分别评选)
  一等奖(1件):奖金10000元+证书
  二等奖(3件):奖金3000元+证书
  三等奖(6件):奖金1000元+证书
  (二)单项奖
  优秀指导教师(5名):奖金5000元+证书
  优秀组织奖(3个):奖杯+证书
  有关事项
  1.大赛面向社会个人、团队和企事业单位,可独立制作,也可组队参赛。
  2.参赛作品要突出河湖文化内涵,主要指能展现人水和谐、智慧之水、优美之水、壮美之水等方面的创意设计。
  3.大赛所有参赛作品知识产权归参赛者所有,参赛者应保证享有作品完整知识产权,在其他地方使用过的作品谢绝参赛。若经检举或告发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一经查实,将取消参赛资格并追回奖励,其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所有责任均由参赛者自行承担。
  4.所有参赛作品均需提供文字版“设计说明”(500字以内)讲述创意故事,各类作品需提交JPG格式文件,色彩模式CMYK,规格A3(297×420mm),分辨率300dpi,每幅不得低于2M,系列作品不得超过4幅,手绘作品可以扫描图片形式报送,需标注作品尺寸(长×宽×高cm)、材质等信息。
  5.组委会在公益性范围内,享有获奖作品免费使用、复制、宣传推广、部分修改的权利,且该项权利是永久和不可撤销的。优秀作品将在中国疏浚博物馆永久展出,或在有关河流、湖泊、河流治理项目中陈列展示。若项目后期落地实践,组委会将与作者签约,进行后续产品开发合作。
  6.组委会对本活动保留最终解释权。
  联系方式
  大赛组委会办公室:
  联系人:苗澍野15757811950
  谢翚18684919590
  尹安宁010-63205034
  邮箱:zjsjbhhwh 163.com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85号德胜国际A座
  邮编:100088
  重点河湖历史文化背景介绍
  永定河——北京的母亲河
  地理位置
  永定河流域位于东经112°~117°45′,北纬39°~41°20′之间,发源于内蒙古高原的南缘和山西高原的北部,东邻潮白、北运河系,西临黄河流域,南为大清河系,北为内陆河。流域地跨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4.70万平方千米,占海河流域总面积32.06万平方千米的14.7%。
  河流水系
  永定河上游有桑干河、洋河两大支流,于河北省张家口怀来县朱官屯汇合后称永定河,在官厅水库纳妫水河,经官厅山峡于三家店进入平原。三家店以下,两岸均靠堤防约束,卢沟桥至梁各庄段为地上河,梁各庄以下进入永定河泛区。永定河泛区下口屈家店以下为永定新河,在大张庄以下纳龙凤河、金钟河、潮白新河和蓟运河,于北塘入海。
  1.桑干河
  永定河主源,流经山西省山阴、应县、大同、阳高以及河北省阳原、涿鹿等市县,全长390千米,流域面积2.48万平方千米,上源有恢河、源子河,沿线有口泉河、御河、壶流河等支流汇入。
  2.洋河
  上源有东洋河、西洋河、南洋河等河流,在河北省怀安县柴沟堡附近汇合后称为洋河,流经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万全、宣化、下花园、怀来等区县,全长101千米,流域面积约1.55万平方千米,沿线有清水河、盘肠河、龙洋河等支流汇入。
  3.永定河
  自河北省张家口怀来县朱官屯至天津市屈家店,全长307千米,中间有清水河、大西沟、湫河等十几条支流汇入。其中梁各庄至屈家店为永定河泛区段,长67千米,其间有天堂河、龙河汇入。
  4.永定新河
  自天津市屈家店下至入海口,全长62千米。沿线有龙凤河、金钟河、北塘排水河、潮白新河、蓟运河等河流汇入,在北塘经防潮闸入渤海。
  历史变迁
  历史上,辽金以前,永定河上游地区山谷幽邃,林木茂密,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存在,河水清澈见底,被称为“清泉河”。
  自辽金时期,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流域上游大片森林遭到破坏,地表枯枝落叶层和腐殖层受雨水冲刷入河,河水逐渐变黑,“呼黑为卢”“卢沟河”由此得名。
  元明时期,受大规模建筑开发和薪炭伐木、战争焚伐等诸多因素影响,森林遭到了全面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永定河河水进一步变浑,平原区河床淤积,由地下河变成地上河,河流改道泛滥频繁,河流被更名为“无定河”。
  至清朝时期,平原区河床因泥沙淤积而日益变浅,导致洪水漫出河堤,决口泛滥,河道动荡不定。康熙年间,在卢沟桥以下河道筑起了较大的堤坝,并钦定赐名为“永定河”。
  治理历程
  上世纪50年代,永定河水量充沛,洪灾严重。为防御洪灾,国家相继修建官厅、友谊、册田等一批水库以及三家店、卢沟桥、屈家店等水利枢纽,整治了永定河泛区、三角淀分洪区,开挖了永定新河。
  80年代以后,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用水的增加,平原地区河道出现连续断流。90年代出现全年断流,河道完全干涸,河床裸露,周边地区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流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河流文化
  永定河是传承京津冀晋深厚历史文化的载体。永定河形成于300万年前,孕育了黄帝之都涿鹿、北魏都城大同、汉代边塞、燕京卢沟晓月等丰富灿烂的文化资源,北京3000年的建城史和860年的建都史以及天津、廊坊等城市发展史,也与永定河的发育和变迁息息相关。
  永定河是流经北京的第一大河,是首都的母亲河。北京城就建在永定河洪积冲积扇上,永定河流域的丰富物产为北京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物质保障。永定河文化是北京的母体文化,同时也是首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洋淀—河北平原最大淡水湖群
  地理位置
  白洋淀位于大清河中下游流域,地处东经115°45′-116°07′,北纬38°44′-38°59′之间。四周以堤为界限,东至清河口,西至四门堤,地至千里堤,北至安新北堤,东西长39.5公里,南北宽28.5公里。东临雄县、任丘县境,西连徐水县、清苑县,南邻高阳县,北对容城县,白洋淀主体在安新县境内,多个淀体在容城县、雄县、高阳县、任丘市境,总面积约为336平方公里。白洋淀流域地形复杂多样,由140多个大小不等的淀泊、沟壕3700多条错落分布构成。万亩以上的淀泊7个(白洋淀、烧车淀、马棚淀、羊角淀、池鱼淀、石塘、小北淀),千亩至万亩内的24个,面亩以上的大淀99个,百亩以下的淀44个。其中白洋淀面积最大(本淀面积19899.0亩,位于安新县关城正南)。
  河流水系
  白洋淀,是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中游的缓洪滞洪区,位于九河下梢,承担着9条河流的洪水调蓄。白洋淀,及其上游几大支流,共同构成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的南支。
  1.府河
  位于白洋淀西部。府河上游有一亩泉河、候河、白草沟等支流。一亩泉河为主流,与众多支流汇合后称府河。府河在灵雨寺东分出一支护城河。主流向东有黄花沟、金线河汇入。与唐河汇合后入藻杂淀,全长62公里。府河码头曾是保定城水路交通的枢纽。流经地区历史文化丰富。
  2.潴龙河
  位于白洋淀南部。上游以沙河为主,并有滋河、浩河、孟良河等流入,于安国市军诜村北汇流后,始称潴龙河,向东北流经安平县、博野县、蠡县、高阳县,至安新县高楼村北注入马棚淀。入淀口在千里堤与四门堤之间。
  3.唐河
  位于白洋淀西部。发源于山西省浑源县南翠屏山,战国时期,在今肃宁西入黄河,东汉至唐流经今灵丘、来源、唐县、定县、博野、蠡县、高阳入安新境内,流经安新镇南,东入雄县、霸县达天津入海。后又分别在1330年、1472年、1517年、1801年几次改道入淀,1966年又辟新道(唐河新道)由建昌改韩村入淀。
  4.孝义河
  位于白洋淀西南。为唐河口之间平原排沥河道,源于安国黄台村,经安国、定州大辛庄、入蠡县潘家营村汇月明河、万安村汇温仁分干河,再经高阳、安新同口村东流入马棚淀,全长90公里。
  5.漕河
  位于白洋淀西部,源于易县五回岭。漕河经管头村、再汇甘河净之水,经龙门峡谷、龙潭汇水峪沟、马连川河、白堡河、杨庄河、泥沟河入徐水到达安新县东马村南入藻杂淀,全长110公里。
  6.瀑河
  位于白洋淀西部,分南瀑河、北瀑河。又称为雹河、鲍河。北瀑河流经容城县河北庄村入萍河,到安新县三台入藻杂淀,后因於堵而废弃。南瀑河为泄水支流,由徐水大因东经安新县寨里村南入藻杂淀,全长73公里。
  7.萍河
  位于白洋淀西部。源于定兴南幸村,流经徐水县田村铺汇十五级沟,经下河西汇鸡爪河,到容城县河北庄汇入北瀑河,至黑龙口萍河桥入安新县三台南藻杂淀,全长30公里。
  8.白沟引河
  位于白洋淀东北部。古白沟河曾因流经白沟镇而得名。先由容城县至雄县西入黄湾河,又经安新县进淀入四角河后因改道由雄县故贤村决河南逆流经安新县大阳村入烧车淀。白沟引河为人工河,在1970年开挖,沟通了白洋淀与大清河北支,经容城境内留通村入淀。
  9.赵王河
  《畿辅通志》记载,赵王河是同治十二年河道叶伯英所开。为使西淀(白洋淀)泄水畅通,自烧车淀(白洋淀北部)起,穿过十二连桥,至大港淀东南,顺千里堤至苟各庄,人工开挖的新河,称赵王河,后并入老赵王河。直到新中国成立,赵王河都是白洋淀唯一的泄水河道。1960年代又开辟赵王新河、枣林庄分洪道,分赵王河为上、中、下三段。
  历史演变
  唐以前,白洋淀地区人类影响较小。《新唐书》有:“鄚州有九十九淀”的记载。洼淀相连,一片泽野。宋初,在宋辽边境的白洋淀地区大建塘泺作为军事防线,使白洋淀范围一度扩大。而宋代的屯垦开发、元代对大运河的改造,使海河宣泄不畅的情况加剧,河北地区洪涝灾害频发。元在北京建大都,燕山、太行山上游森林植被的破坏,使水土流失加重,流域泥沙增多,加速了白洋淀的淤积。
  明代移民屯田加剧淀区缩小,白洋淀几度干涸,到明代弘治年间,白洋淀有些淀泊已经淤成平地,“地可耕而食,中央为牧马场。”明正德年间,杨村河决口,唐河决入白洋淀,形成了徐、漕、萍、一亩、方顺、唐、滋、沙九河入淀,白洋淀才具备了现代的规模。为防洪水泛滥,建设了大规模的堤防。尤其是南岸的千里堤的建设,对白洋淀水面格局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明代清代,继续对白洋淀进行治理,特别是保天运河的开通,至乾隆28年(1763年)白洋淀东、西淀的界限正式确定下来,“大清自雄入,迳张青口(文安县),口西西淀,口东东淀。”到了清末,政府无力大规模开展水利建设,白洋淀地区水旱灾害频繁,加快了其衰废过程。民国以后,对海河流域的治理着重于下游航道的治理,中上游河道淤积严重,也加快了中流洼淀的淤积。白洋淀面积进一步缩小。到了近代,1950年代初白洋淀总面积为567.6平方公里,到了2010年代减少到366平方公里。
  治理历程
  建国以后主要有两项重要工程:
  一是建于1970年的枣林庄枢纽。位于任丘市与安新县交界处枣林庄村南,由25孔泄洪闸、4孔节制闸、100吨船闸和赵北口溢流堰等4座建筑物组成,是白洋淀出口的控制工程,具有调节白洋淀水量,发挥调洪、蓄水、灌溉和航运等综合效益的作用。
  二是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该工程通过小白河将黄河水补给到白洋淀。自河南省濮阳市渠村引黄闸取水,全部为自流引水,流经豫冀两省23个县(市、区),最终进入白洋淀。白洋淀引黄泵站位于雄安新区雄县七间房乡大树刘庄村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末端的入淀口处。2018年9月中旬开工建设,采用7台套立式潜水轴流泵,6用1备。2019年1月21日泵站的主体泵房施工全部完成,7组水泵机组安装到位,具备了通水条件。白洋淀引黄泵站是雄安新区设立后的首个永久性水利工程。
  河流文化
  南部的高阳县是著名的戏曲之乡,北方昆曲发源地,孕育了韩世昌、盖叫天、张慧云、齐花坦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北方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容城县是元初著名学者刘因、明朝忠烈杨继盛、清初大儒孙奇逢等“容城三贤”的故里。
  东部任丘境内有战国时期燕赵边界的十二连桥,北宋名将杨六郎的屯兵堡垒,西汉名将李广的驻扎地,还有改革开放以后发掘出的前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著名的鄚州、阿陵、谒王、高郭,明成祖的乐驾台,清、乾隆的行宫等。曾涌现出春秋战国时期神医扁鹊(秦越人),西汉经学家韩婴,三国曹魏大将张郃等古圣先贤。任丘又是革命老区,朱德、聂荣臻、杨成武、吕正操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足迹。有机智灵活的抗日英雄(电影《小兵张嘎》中嘎子的原型),有芦苇荡中歼日寇的雁翎队,有地道战中逞英豪的游击健儿,也有“牛氏三杰”的壮烈悲歌。
  元明清时期,白洋淀地区是距离北京最近的地区之一,因此受京都文化影响也最深。清朝康熙年间曾于白洋淀兴建了圈头、赵北口、端村、郭里口四大行宫。康熙、乾隆曾多次到行宫驻跸,留下许多赞美白洋淀风光的诗篇。盛行京都的昆弋腔流散到白洋淀地区,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这一时期,雄安地区成为畿辅文化的核心区。以教育为例,清代河北地区县级书院共计136个,其中保定府最多有22个,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均建有县一级的县学和书院。渥城书院、正学书院、葛乡别塾、静修书院被称为白洋淀四大书院。
  汾河——三晋文明之源
  地理位置
  汾河流域地跨山西省中部和西南部,地理坐标在东经110°30′~113°32′,北纬35°20′~39°00′之间,东隔云中山、太行山与海河水系为界,干流由北向南纵贯山西省中部,其支流水系发育在两大山系之间。西连芦芽山、吕梁山与黄河北干流东侧众多支流为界,东南有太岳山与沁河毗连,南面则以紫金山、中条山、孤山、稷王山与涑水河接壤。汾河源头处于神池县太平庄乡西岭村管辖,位于雷鸣寺泉上游,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流经山西省的忻州市、太原市、吕梁市、晋中市、临汾市、运城市6市的29县(区),全长716公里,流域面积39471平方公里,占山西省国土总面积的1/4,流域范围涉及9市51县。
  河流水系
  汾河发源于宁武县东寨镇管涔山脉楼子山下水母洞,和周围的龙眼泉、象顶石支流汇流成河,干流自北向南纵贯太原、临汾两大盆地,至运城新绛县境急转西行,于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附近汇入黄河。
  汾河干流沿途汇入流域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的较大支流共83条,其中,大于1000平方公里的有岚河、杨兴河、潇河、昌源河、文峪河、磁窑河、段纯河、洪安涧河、浍河等9条;500~1000平方公里的有洪河、东碾河、涧河、象峪河、乌马河、龙凤河、团柏河、涝河等8条;300~500平方公里的有干河、屯兰河、惠济河、交口河、南涧河、洰河、滏河、豁都峪、三官峪等9条;100~300平方公里的21条。在众多支流中,最大的支流为文峪河,流域面积4112平方公里,河长159公里;潇河次之,流域面积3894平方公里,河长147公里;岚河流域面积排在第四位,但泥沙含量最大。
  汾河流域水系图
  历史变迁
  历史时期,汾河流域是一个森林茂密、湖泊沼泽遍地的水乡泽国。曾有“台骀治汾”、“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智伯水淹晋阳城”的历史记载。
  秦汉时期,先秦时期湖泊面积约1800平方公里,汾河流域水源充足、支流纵横、河宽水深,是山西的重要水运动脉。汉武帝刘彻曾八次坐楼船从渭河经黄河溯汾河而上到河东郡汾阴县(今万荣)祭祀后土,泛舟汾河,写下了千古绝调《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说明当年汾水既大又清。
  唐宋时期,湖泊面积减少到300平方公里历代王朝大兴土木,砍伐林木,森林植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汾河流域垦荒屯田,不少丘陵河谷被开垦为耕地,农田灌溉一度达到传统时代的高峰,晋祠泉灌溉面积曾达到40平方公里(6万亩),古堆泉、霍泉、龙祠泉曾达到107平方公里(16万亩)。当时太原以下仍有可以通行运载粮食的大船;宋代汾河水量虽有减少,但仍有“宋太宗赵光义水淹晋阳城”的历史事件。
  明清时期,山西地区森林植被遭受极大破坏。一是明政府为了抵御蒙元势力的侵扰,曾设置九个军事重镇,大力实行军屯民屯,农田开垦规模空前。二是人口急增,泄湖造田、垦荒屯植有增无减。明洪武年间人口达到403万,是陕豫两省的总和。到清光绪三年之前,人口达到1643万,比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的1431万还要多200余万。汾河流域是山西人口密集区,人口压力剧增,湖泊面积急剧减少,泄湖造田达到高峰,到光绪年间,山西总计耕地达34097平方公里(5112万亩),几乎接近于现在全省的耕地面积。
  民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乱,森林植被又遭受了进一步的破坏,森林覆盖率一度下降到历史最低点。
  治理历程
  建国以来,山西省先后实施了四次大规模的汾河治理。
  一是上世纪50年代起,以建设骨干性工程开发利用水资源为主,在汾河流域主要水源区的干支流上建起了汾河、文峪河等一批大中型水库工程,并建成了汾河、文峪河、潇河等大型灌区。
  二是上世纪70年代进行了第二次治汾,主要建成了汾河一、二、三坝,修建了部分堤防,在流域内大规模开展了打井抗旱、开发地下水,在山区新建了一批淤地坝以控制水土流失。
  三是1998年长江大水后,山西省实施了以修建堤防为主体的防洪体系建设,完成了汾河中下游800公里堤防的新建和加固工程,建成了河流控导工程;实施了汾河上游81公里河道治理,在整个干流形成了相对较为完整的防洪体系。
  四是2008年之后进行了第四次汾河治理,实施“千里汾河清水复流工程”,通过调引客水,实现了汾河干流不断流;河道复流对地下水的补给加大,是促成流域地下水位逐步回升的因素之一。
  河流文化
  汾河是山西省的母亲河,汾河流域是传承山西文化的重要媒介与载体。黄河之魄在山西,长城博览在旱溪,大美太行在山西。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太行文化是山西省文化精髓所在。
  1.诗词文化
  自春秋战国以来,在各种历史文献之中流传了数以千记的吟咏汾河风光的不朽诗文,为今人了解与研究汾河的历史文化留下了一笔可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汉武帝的《秋风辞》,王昌龄的《驾幸河东》,李白的《太原早秋》等。
  2.水利文化
  在汾河水利文化方面,地方志和其他文献中同样有着大量而详尽的记载。三晋土地上的各种金石碑刻也记录了各种水事活动,流传千古。其中篇幅完整的有明代的《烈石渠记碑》和清代的《修建汾源庙楼记》、《天池记》等。
  3.历史纪要
  关于汾河的情况历史纪要中最为重要的文献资料有讲述大禹治水的五帝时期《史记·夏本纪》,东周时期《水经注》,两汉时期《史记·河渠书》,而两晋、隋唐及宋、元、明、清均以记述详尽的地方志为主要参考资料。
  4.旅游文化
  汾河流域以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不胜枚举,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根祖文化和山水文化相得益彰,景点众多,且独具特色。其中不乏有双塔寺、崇善寺、宁化万佛洞、南十方院(白云寺)、双林寺等佛教文化;中国金融鼻祖的晋商大院;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烈士陵园和纪念建筑物的红色文化;高山群湖的管涔山、道教圣地北武当山等众多名山,还有独特的民俗风情,面食之乡、民歌的海洋、古代戏曲艺术的发样地等。
  锦江——成都母亲河
  地理位置
  锦江是岷江流经成都市区的两条主要河流的合称,这两条河流分别为府河和南河,故也称之为府南河,市区段总长29每公里。属都江堰灌区,长江水系。府河进入市区后绕城北城东而流,南河进入市区后顺城西城南而流,两河在合江亭相汇后向东往南经乐山、宜宾入长江。历史上府河、南河两江抱城,河宽水深,是古代成都通往中国沿海的黄金水道。府南河孕育了成都,是成都的母亲河。
  河流水系
  锦江流域包含河流有柏条河、徐堰河、走马河、清水河、沱江河、江安河、锦江、鹿溪河等,其中上游柏条河水系、走马河水系,下游江安河水系是其三大主要水系,总流域面积达2009平方公里,覆盖都江堰、温江、双流、郫都、新都、金牛、青羊、武侯、锦江、成华、成都高新、成都天府新区和龙泉驿13个区(市)县,总人口约1100万。
  历史变迁
  秦汉时代,锦江被称为二江,是指郫江、流江这两条由李冰开凿的绕成都而过的人工河流。郫江,又称内江,是从岷江分流出来的一条支流,绕成都北门东下与南河汇合。唐代,改郫江从府城下经过,成为护城河,故改称府河。流江,又称外江、南河、锦江,是从岷江干流上分流出来的一条支流,绕成都西、南,向东流去。汉以后,因水量巨大,曾被误认为是岷江正流。
  唐代,蜀锦名扬天下,蜀地织女们爱用二江的水洗濯织锦,洗后的锦缎纹理鲜明,颜色更加艳丽,文人骚客们都把府、南二河统称为锦江。
  1993年,成都市启动“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一段时间里锦江又被称为“府南河”。2005年,成都市政府下发文件《关于将府河南河统称为锦江的批复》,府南河复名锦江,并对锦江范围重新界定,总长度达到110余千米。
  治水历程
  成都城市史就是一部治水的历史,史上著名的工程有鳖灵治水患、李冰穿二江、文翁穿湔口、高骈改府河。
  鳖灵治水患。据记载,上古时期成都平原是一片内海,后内海消失,水泽密布、水道乱流,水患相当严重。古蜀国丛帝憋灵引岷入沱,使平原出泽国,为古蜀先民定居成都创造了基本条件。
  李冰穿二江。《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秦蜀郡太守李冰完成举世瞩目的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沟通成都直达荆楚和吴越黄金水道,解决了岷江泛滥成灾的问题,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
  文翁穿湔口。西汉蜀郡太守文翁推广水稻种植,首扩灌渠系统,大量增加了农灌面积,引湔水和清白江连接,从此赋予都江堰水利工程以灌溉意义,推进和繁荣了四川盆地的农业经济。
  高骈改府河。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西川节度使高骈为抵御南诏侵扰,扩筑罗城,改道郫江东流,注入新开之清远江,环绕罗城北、东而汇入外江。从此改“二江并流”为“二江抱城”,给成都留下千年不变的城市景观。
  河流文化
  历代文豪诗宗记写成都锦江、锦城、锦里、浣花溪、浣花村、浣花桥,已成为文界风气。
  1.经济锦江
  锦江初得名于“濯锦之江”,“流经锦里锦城之江”可理解为“经济锦江”。此江与蜀锦之生产、商贸、运输、管理息息相关。中国北丝路从长安出发,通往西域,远达葱岭(今新疆西部帕米尔高原)以西的欧亚大陆,是我国当时对外交往的北方黄金通道。南丝路从成都出发,通往东南亚,远达南亚次大陆诸国。南丝路在北丝路开通前早已存在。后经汉朝开发西南夷,加意开拓,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最古老的一条黄金通道。汉唐时代,锦江上的商船、客船鳞次栉比,非常繁荣。杜甫曾赞叹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生态锦江
  绿色生态成都到唐代达到一个新高峰。成都绿色生态的保障就是锦江。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锦江为成都带来的地理生态优势。这种认识体现在杜甫大量的成都诗作中。最集中的诗句便是“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即是说锦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得自天赐,非那种人工造势之地所能比拟。成都为府,锦江为江,相辅相成,互相辉耀。
  3.民俗锦江
  成都长期为巴蜀大地首府,民风民俗中既有蜀俗,又有巴风。锦江像一条巴蜀风俗的金带,浓缩了巴蜀大地礼仪节庆文化风俗的质朴、幽默、尚文、重义和乐观。可以说,锦江是成都礼仪节庆风俗之江。比如玩龙灯,蜀人善玩“干龙”(即表演性舞龙),巴人好玩“火龙”———舞龙健儿须赤膊接受观众射向龙灯队的各种带火花的“花炮”考验。”此外,著名的锦城“十二月市”,即从正月到腊月,每月都有一种特色商品交易会。十二月市顺次为:灯市、花市、蚕市、锦市、扇市、香市、七宝市、桂花市、药市、酒市、梅市、桃符市。其实十二月市都是依锦江沿岸产生的,因为沿江区域贩运往来比较方便。
  4.城市风光
  2019年春节,成都市打造“夜游锦江”活动,以“锦江故事卷轴”为主线,打造“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节、夜宿”六大主题场景,绘制出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生活美学地图。“夜游锦江”的习俗其实早在五代两宋时期就形成了,那时颇为有名的游乐活动叫“浣花大游江”,形成“遨游空闾巷”“车马拥行道”的壮观局面。浣花大游江始于唐代,至前后蜀时期更盛。到了宋代,在浣花江上呈现官吏士大夫与百姓共同在城市空间游乐的盛况。其中,在大游江活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规模水上彩舟游行和船上音乐歌舞表演,供两岸游人观赏。浣花大游江活动成为最为盛大、气氛最为热烈的全民性狂欢节。
  沱江(成都)
  地理位置
  成都市沱江流域贯穿成都市东北部和东南部,介于东经103°60′-104°89′、北纬30°22′-31°44′之间,流域东西长125公里,南北宽133公里,总面积约6458平方公里。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西南紧邻中心城区、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流域范围涉及都江堰、彭州、郫都、金牛、成华、新都、龙泉驿、青白江、金堂、高新、简阳11个区(市)县。
  河流水系
  沱江属长江一级支流,北河、青白江、毗河在金堂县境内赵镇汇流后始称沱江。沱江干流成都段自金堂县官仓镇满天星起,至简阳市新市镇界牌村。
  沱江基本呈南北流向穿越成都市域东隅。因沱江接纳岷江水源,与岷江有连通关系,故成为非封闭型流域的特殊江河。沱江上源有绵远河、石亭江、湔江三支。东源绵远河河源较长,通常被视为正源。三源相汇后的干流自201医院进入金堂县境,改称北河。北河自北向南流至金堂县赵镇,有都江堰内江渠系的青白江、毗河先后相汇,以下始称沱江。南行至金堂峡穿龙泉山入丘陵区,纳黄水河后,东流3公里进入简阳市境内,在简阳市区纳绛溪河后,向南偏东流至临江寺出成都境。沱江流域上游三支及都江堰内江二支与成都平原水网交叉,水量补给关系复杂,西界为都江堰渠首-柏条河-府河-东风渠总干渠到龙泉驿一线。沱江流域水系见图1。
  沱江水系分支众多,沱江流域成都段主要支流有青白江、湔江、毗河、北河、资水河(阳化河)、绛溪河等河流。
  成都市沱江流域水系图
  治理历史
  在远古时代,金堂的洪灾很严重。2600多年前,一次大地震让云顶山塌陷下去了,阻塞了沱江河道,于是云顶山上形成了一片汪洋。古蜀国的国王杜宇无能为力,最后找到了一位善于治水的人——鳖灵。鳖灵拓开了阻塞堰塞湖的堤坝,放出了古蜀国成都平原的水,后来才发展成我们的天府之国。
  先民早就开始利用沱江水资源了。江上自古就扬起风帆,轻舟巨舫来回穿梭,沟通物资交流的渠道,开阔交通旅行的事业,为四川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宋代有个转运使韩寿,为了航道的顺畅,曾经彻底地修治过金堂峡航道。此后历代都有些有识之上,组织群众,凿平滩险,整理航线,使这条黄金水道畅通无阻。
  在古代,人们很早就开挖了一些渠道,引沱江水来灌田。上游平原区的湔江堰、朱李火堰、绵江堰等一系列引水工程,都是先辈治水业绩的结晶。就连丘陵区里,这种引水渠堰也并不少见。
  新中国成立以后,修建了人民渠。这条引水长龙的龙头浸在彭县庆兴乡,吸的是青白江的水,自西向东横切沱江上游三支,沿途发出千支万脉,把岷沱两江的水送往平原东北部,接着穿过龙泉山,进入涪江流域,使古老的天府陆海,延伸到更远之处。
  河流文化
  沱江源头处的九顶山,属于北东向的龙门山脉中段,主峰狮子王高程4982米,高出成都平原4400米以上。龙门山脉因为严格受着秦岭褶皱带、华夏系褶皱断裂带的控制,山脉的排列走向与大地构造的走向完全一致,亦步亦趋。在地质史上距今8000万年开始的喜马拉雅运动中,山岩被强烈地推掩,于是形成一系列“飞来峰”,使山形更加特异。古代称为玉山,不知有多少诗人为它吟咏过美妙的词句。杜甫诗中有:“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岑参也曾高吟过:“玉垒天晴望,诸峰尽觉低”“旷野看人小,长空共乌齐。”
  蜿蜒的沱江曾是成都乃至整个四川重要的交通枢纽,便捷的水路滋养着近百万靠水而居的金堂人。与此同时,一种独特的沱江文化应运而生。在半边山江半边城的五凤溪,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五凤溪一张帆,要装成都半城盐;五凤溪一摇桨,要装成都半城糖。
  云南玉溪市、红河州高原湖泊
  玉溪市-抚仙湖
  抚仙湖,古人称为“琉璃万顷”,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海拔高程为1722.5米,是我国第二深水湖泊,水深仅次于白头山天池。抚仙湖景色优美,别具一格,湖面微波荡漾,奇丽美妙,变幻万千。早在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就有“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而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
  抚仙湖的形成,大约起始于地质年代第三纪末,是云贵高原抬升过程中形成的断陷型深水湖泊。约300万年前,因地壳大变动,喜马拉雅山脉的突起,引起了一系列断层贮水及岩石熔蚀,造成了云南高原群山中众多的湖泊,抚仙湖就是那时形成的湖。唐樊绰所写《蛮书》,称抚仙湖为大池。《澄江府志》说:“量水川即唐书梁水县(今澄江、江川一带),大池,抚仙湖也。”后称罗伽湖,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澄江府“北有罗藏山(现名梁王山),南有抚仙湖,一名罗伽湖”。得此名可能和宋、元时南诏、大理段氏在澄江设罗伽部有关。另有华宁县志载:又称“澄江海”,澄江县志载:又称青鱼戏月湖。
  抚仙湖得名由来,据旧说有二种:一说据澄江《府志》记载:湖东南诸山,岩壑磷响,悬窦玲就,中有石、肖二仙,比肩搭手而立,扁舟遥望,若隐若现。相传石、肖二仙慕“湖山清胜”,忘了回返天廷,变为两块并肩搭手的巨石,站立在湖的东南方。在湖上驾舟遥望,还隐约可见。有此仙人遗迹,故名抚仙湖。另一说是因湖西面的“尖山”(有称抚仙石)平地拔起,状如玉笋,直插云天,又宛如高大的仙人立于湖岸,伸手抚摸莹碧的湖水,故名抚仙湖。而“玉笋晴岚”,也成为旧时云南胜景之一。
  红河州高原湖
  1.星云湖
  星云湖与抚仙湖仅一山之隔,一河相连,俗称江川海,湖面海拔高出抚仙湖1米。由于湖水碧绿清澈,波光妩媚迷人,月明之夜,皎洁的月光映照湖面,如繁星闪烁,坠入湖中,晶亮如云,故而取名为星云湖。星云湖湖湾多,湾弧深,鱼草繁茂,岸边柳树芦草成行。星云湖水面十分平静,湖湾垂钓十分便利。
  2.异龙湖
  异龙湖是石屏人民的母亲湖。石屏世称“文献名邦”,商贾云集之地。景观特征有:千亩荷池飘香,异龙渔舟竞渡。鹤亭登高远望,平湖万家灯火。古城民居独特,秀山古刹钟声。春花秋实遍山,花腰傣族风情。旅游观光探奇,寻古访幽宝地。
  3.杞麓湖
  杞麓湖,在唐代时称为“海河”,以位于杞麓山(又名秀山)畔而得名,湖泊长轴呈东西向,湖水位1796.62米,湖面积36.73平方公里。杞麓湖周围有大小河溪8条,沿湖还有兴义岩子、兴龙潭、石毕大龙潭、甲宝井龙潭等36处泉水补给,水量不大,但较稳定。湖畔平畴沃野,盛产稻、麦、烟等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