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
交通工具设计研究方向研究生毕业作品展
01
百鬼夜行
耿寅华
中央美术学院
设计学院交通工具设计研究
导师信息
强勇教授、宋协伟教授、费俊、
法兰克·格奥尔格·泽普内
Frank Georg Zebner教授(德国)、
塞巴斯蒂安·奥莎茨
Sebastian Oschatz教授(德国)
自汽车1885年诞生以来,在历经一个多世纪设计上的推衍后,各厂商逐渐形成了自身内部统一的设计DNA,这种虚幻化的设计DNA逐渐成为组成品牌价值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如何通过载体传播的形式将其设计DNA向大众展现,即“非可视化的可视性”,是品牌与大众之间的双向需求。本作品通过数字化手段,制作两部视频,第一部选取兰博基尼品牌全部产品,将每一任产品的设计DNA通过线条三维展现,以“流动的DNA”方式映射品牌设计DNA的历史推衍。第二部分视频中,展示兰博基尼品牌另一重要文化构成——速度文化,该文化同样促使其成为世界顶尖超级汽车生产制造商,本视频同采用纯三维表现方式,通过镜头语言与车辆交替追逐画面,表现其经久不衰的速度文化。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百鬼夜行”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含义,也跟日本的鬼文化完全没有关系,更多的是想营造一种读者观看作品时的氛围,致使每个读者观赏作品后都会对标题及内容本身有一个不同的见解。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在整个的研究过程中,首先确立出汽车设计DNA的位置关系:汽车文化包含设计文化包含DNA文化,而DNA文化恰恰也是汽车文化中最核心的因素,往往也决定了企业市场的命脉。之后,通过调研推导出DNA文化历史发展推衍的四个过程,即四个象限——萌象、设象、弊象、变象,这四个设计DNA发展的步骤推动其自身的不断衍变,缔造出新的设计形式。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通过研究整理出设计DNA价值研究工具,将设计DNA展开推导其价值构成的几个重要元素,如:品牌创始时间、品牌更迭状况、发源地、制造差别、产销方式等。每一个内在的要素组合构成了衡量其设计DNA的价值推导模型。每个元素之间互为纽带,相互结连。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在研究设计DNA及其价值构成后,开始梳理设计DNA传播载体的关系与特性,在时间(历史与未来)与空间(对内与对外)维度中,随着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设计DNA的载体所传播的含义大体不变(引导创意、效仿标新、弥合重塑、清晰一脉),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来看,设计DNA具备的两种属性(弥合性、重构性)导致其传播载体同样需要具备逻辑性、易读取性、导向性、重塑性。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在上述研究后,选取兰博基尼品牌做进一步深入,首先整理出其品牌历史至今的全部车辆,用可视化线条的方式将非可视化的设计DNA提取出,在三维空间中将其实体化,按照历史顺序做每产品间线条的衍变,即DNA的衍变。在这个环节中,淡化汽车产品形面来强化线条的空间感进而强调DNA的历史脉络。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兰博基尼历史至今除两辆SUV与概念车外,共计18辆车型,将他们的模型通过CG技术的介入提取出每一辆车最核心的设计DNA,用明亮的线条勾勒,提取每一辆车细节特征设计语言,用细小线条勾勒。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02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bout MARS
梅钟月
中央美术学院
设计学院交通工具设计研究
导师信息
宋协伟教授、费俊教授、强勇教授、
法兰克·格奥尔格·泽普内
Frank Georg Zebner教授(德国)、
塞巴斯蒂安·奥莎茨
Sebastian Oschatz教授(德国)
作品介绍:
人类的登陆活对于新的行星生态的资源,环境甚至文明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为人类长期在新领域生存活动的可持续性做好基础工作,因此,预设这个星球的低影响和可持续的设计和战略非常重要。长时间线的世界观是未来人们需要具备的可持续性意识。
未来在太空中的人类活动和探索是逐步增多的,但是我们不可能带所有的必需品一起进入太空移动方式中,我们必须摆脱对地球的依赖,完成从太空旅行到地外生存的意义转变,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利用所登陆的行星的自然环境就地取材来生存,材料技术和设计研究将会成为人类的重要课题。作品进一步以火星为模拟研究对象,ISRU原位资源利用为基础理论进行了新型移动材料的探讨与研究。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03
INCARNATION
赵梓涵
中央美术学院
设计学院交通工具设计研究
导师信息
强勇教授、宋协伟教授、费俊、
法兰克·格奥尔格·泽普内
Frank Georg Zebner教授(德国)、
塞巴斯蒂安·奥莎茨
Sebastian Oschatz教授(德国)
作品介绍:
作品概念释义:Incarnation意为“化身”,它的核心概念是指的人们对于虚拟世界更强大的力量精神寄托转化为现实存在。在宗教神话世界中,虚幻的神创造了人与动物,神以人或动物的形态实体化出现便是一种“化身”。那么人类同样通过无形的大脑思维活动创造了为人类所用的工具,工具也就成为了人的虚幻意念的有形载体,此时这些工具便也可称之为人的意念的化身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对于幻肢现象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对自身边界的认知是具有可塑性的,脑机接口技术作为重构身体地图的重要工具,让人造工具成为人身体的一部分成为了可能,从而打破人对自身固有身体边界的认知,交通工具作为赋予人出行能力最重要的工具之一,脑机接口技术的融入将交通工具与驾驶者之间的边界打破,从而使交通工具成为驾驶者身体的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赋予了交通工具“人性”。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目前脑机接口技术的设备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侵入式与非侵入式。
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指的是需要在大脑皮层植入信号采集设备,因此其受外部干扰信息的影响较小,它的优点是采集的神经信号的精度更高,能够较为准确地转译神经信号。但它的缺点是由于需要植入头颅内部,很容易引发身体的排异反应,而且手术难度较大,成本较高。
非侵入式的脑机接口指的是在人体之外佩戴采集脑电信号的设备,通常是类似于布满信号感应点的头罩或者头箍形式的设备,它的优点是不需要植入头颅内部,不会引起任何的排异反应,比较安全,但是它的缺点是采集的信号精度较低,很难完成高精度的工作。
随着人们对于脑机接口技术的不断迭代改良,在未来脑机接口的发展方向将会是同时具备目前这两种形式的脑机接口优势的新型“超级脑机接口”设备。它将具有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特点,同时兼备侵入式脑机接口的性能。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将载具的定义重构为“可移动智能载客机器人”,脑机接口技术融入到汽车中后,汽车将成为人有机躯体的无机延展,其属性将变为“可移动载客智能义肢”。
脑机接口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的融入势必会让汽车的驾驶模式发生改变,传统的驾驶模式是驾驶者的大脑控制躯体,再由躯体操控汽车。而新型的脑控驾驶模式则可以使驾驶者直接用脑来操控汽车。二者的区别在于新型的脑控驾驶模式跳过了身体的环节,那么在这种模式下相对来说获益最大的群体将是身体有缺陷的,无法在传统驾驶模式中操控汽车的特殊族群,尤其是下肢移动性受损的残疾人族群。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在草图阶段根据总结归纳出的七个关键词(友好的,多功能的,多场景的,模块化的,可穿戴的,新材料的,共享模式的)进行了初步的形态探索,并最终选取图中右下角的草图方案进一步推进设计。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故事板描绘了未来用户从日常起居到远途出行的新型移动方式,意在为用户提供健全人群才可以实现的的独立站姿行动能力与独立远途出行能力,新型移动工具采用模块化的脑机接口功能组设计,可以为用户提供更高的自由度,同时融入了共享远途移动模块,用户可根据不同的出行需求进行模块化智能义肢的组合。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通过参数化软件形成的形似大脑神经纤维的有机形态线条,概念设定上这款交通工具的内部传导材料是采用人造神经纤维,通过各个接口的对接实现感官的延伸,参数化的有机形态线条可以在视觉上体现人造神经纤维密布的效果,同时这种参数化绘画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随机性与不可控性,从而生成一种视觉上有机的,自由延展的形态。在此基础上进行形态提取,以确定外观设计的大致形态。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整个设计分为四个功能模块,这四个功能模块可以组合为两个功能组:提供短途出行能力与站姿移动能力的可穿戴移动功能组和可以提供远途出行能力的可移动座椅功能组。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提供远途出行能力的可移动座椅(Group1)功能组由两个功能模块组成:座椅模块与动力系统模块。座椅模块的头枕部分两侧配有无线脑机接口装置,用户可通过意念将坐垫与靠背调整至最舒适的坐姿状态,座椅尾部是为整个交通工具提供支撑的辅助轮,可以保证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动力系统模块通过轴形连接器与座椅模块的底部轴形连接器相连,可以为交通工具提供转向能力,同时内部配备主要的动力系统,能够提供强大的续航能力与动力,可穿戴移动功能组可以通过轮外部的接口与动力系统模块轮内部的接口装置相连接,实现脑控整个交通工具达到躯体边界逐渐延展的效果。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提供短途出行能力与站姿移动能力的可穿戴移动功能组(Group2)由两个功能模块组成:可穿戴模块与平衡移动模块。可穿戴模块上配有最主要的接口装置,负责对神经信号接收转译与反馈,在未来脑机接口技术可实现无线传输后,大脑发出的指令可以无线传输至可穿戴模块并通过可穿戴模块的接口连接与其对接的平衡移动模块,能够为用户提供站姿移动的能力,能够使用户达到与健全人相同甚至超越常人的出行能力。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点击进入看图评论
愿在即将到来的“脑控时代”没有行动上的“弱势群体”,愿科技可以让更多人站起来!
中央美院设计学院
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方向
设计学院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研究方向是基于新型能源、共享经济、物联网络及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交织而成的新型技术社会背景,应对未来移动场景和正在发生的交通工具属性变革而进行的教学研究实践。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逻辑性分析研究能力、主动创新能力、敏锐的技术敏感度和关注社会的青年智识群体,通过可持续化的设计实践成长为未来产业标准的制定者。出行创新(交通工具设计)专业前沿为成立于2006年汽车设计专业,2008年更名为交通工具设计专业,初创期聚焦于为对接汽车产业的产品趋势、造型和前瞻产品系统设计研究,近年来则转向关注以智能出行(smart mobility)为核心的、以智慧城市(smart city)为平台的、待定义的“新物种”与“场景流”研究,因此在2018年正式更名为出行创新方向
作品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design.cafa.edu.cn/detail.html?id=61665c32d2bb830010ac51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