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脉搏
深南大道串起的城市史诗
Shennan Boulevard
Pulse of An Urban Legend
公开征集
征集截止时间
2025年6月1日24:00
展览时间
2025年8月1日至10月22日(拟)
展览地点
深圳美术馆(新馆)一楼1、2号展厅
学术主持
胡斌
策展人
罗先梅
1
展览宗旨及目标
道路是一部流动的史诗,它以沥青为纸、车流为墨,书写着深圳从小县城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蜕变传奇,也见证着改革开放浪潮中个体与时代的共生共振。
深南大道作为深圳蓝图经纬的核心轴线,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象征符号,也承载着交通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多重功能。从1979年建市之初的3公里砂石路,到如今横贯东西、串联繁华的“城市动脉”,深南大道的每一次延伸都镌刻着特区发展的基因密码,每一寸肌理都承载着深圳人敢闯敢试的精神图腾。建市以来,深南大道始终是深圳最鲜活的时代切片:1982年“孺子牛”雕塑在此落成,成为特区精神的永恒坐标;1990年代地王大厦拔地而起,用“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刷新城市天际线;千禧年后华强北电子市场的霓虹与腾讯大厦的代码之光,在此交织成数字中国的序章;而今日,大道东段梧桐山下的生态绿廊与西段前海石畔的“未来之城”蓝图,正诠释着深圳从“速度”到“质量”的转型决心。它不仅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千万深圳人生活的剧场,大道两侧日复一日地编织着生生不息的城市交响。
深圳美术馆致力于成为城市风向的观察者、城市记忆的保存者、城市创新的推动者,收藏了大量与深南大道直接相关的美术作品。2025年正值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基于深圳美术馆的定位以及这些作品、文献、史料、实物背后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我馆拟策划“流动的脉搏——深南大道串起的城市史诗”专题展。本次展览既是给特区成立45周年的献礼,亦是对“藏品活化”与“城市美育”的深度实践。我们期待通过深南大道的艺术重构,让观众在车轮碾过的历史辙痕中,读懂深圳为何能成为“奇迹”的代名词。
本次展览围绕深南大道展开,以馆藏、借展及特邀创作的美术作品为基础,拟首次系统呈现深南大道建设图纸、特区报头版文献、华强北商户账本、深圳通卡原型、罗湖老火车站锈迹斑斑的轨道零件等珍贵文献和实物,共计100余件/套作品,展现深南大道如何从一条沥青轨迹,演变为承载集体记忆与时代精神的生命线。展览不仅呈现大道本身的物质变迁,更通过“建设者手记墙”“市民记忆胶囊”等互动装置,邀请每一位观众成为叙事者——让南山科技园程序员的工作日志、城中村拆迁前村民手绘的家宅地图、外卖骑手的导航轨迹、设计师的草图、学童的春游照片等,共同拼贴出属于人民的深南大道记忆图谱。
展览将带领观众穿梭时空,感受深南大道上改革开放的号角。在这里,道路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延伸,更是城市记忆的载体、创新能量的通道和人文精神的纽带,让观众在艺术与现实的共振中,触摸深圳这座“奇迹之城”的脉搏与温度。
2
展览亮点
展览不仅将还原深南大道作为物理空间的变迁史,更试图追问,当深南大道的路基从两车道拓展至120米宽的双向八车道,这座城市如何在“快”与“慢”的平衡中守护人文温度?在钢筋水泥的扩张下,怎样留存移民城市的包容底色?当大道两侧的稻田演变为全球500强总部集群,我们该如何在钢筋森林里留存街角书店与城中村的烟火气?
我们期待观众在展览中既看见道路,更看见道路背后的人:筑路者的汗水、通勤者的步履、创业者的野心、孩童的嬉闹……最终从车水马龙的喧嚣中,听见一座城市的心跳与呼吸。
1.叙事方式
(1)
本土化:通过深南大道沿线及周边的地标,如梧桐山、罗湖火车站、地王大厦、罗湖口岸、老街、华强北、市民中心、腾讯大厦、南山科技园、红树湾、前海等,强化地域特色。
(2)
具象化:通过一些具体的物品,将宏大主题落地为可触摸的故事。
(3)
矛盾与追问:植入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问题(效率vs人文、科技vs生态),引发深度思考。
(4)
历史纵深:通过道路形态演变(砂石路→城市脊梁)、交通工具变迁(单车洪流→无人驾驶)体现时间维度。
(5)
多维叙事:将道路功能拓展至生态(红树林)、科技(5G)、文化(创意市集)等领域,呼应深圳“科技+生态+人文”的城市定位。
(6)
艺术化表达:用“孺子牛”“霓虹长廊”“智慧心跳”“记忆载体”等意象,将基础设施转化为情感化、符号化的艺术语言。
2.展品特色
展品主要来源:馆藏、借展、特邀创作和公开征集,含美术作品、文献及实物。
(1)
馆藏及借展艺术作品:关于深南大道和地标建筑的油画、摄影、水彩等作品,以及最能代表新时代深圳精神的“孺子牛”雕塑,与今天形成时空对话;
(2)
特邀创作:邀请对深南大道具有深刻记忆和特殊情感的艺术家为本次展览特别创作,展现原住民视角、建设者叙事及新移民诗学。
(3)
文献与老照片:1980年代深南大道扩建工程的施工日志、1990年代华强北电子市场摊主的手写信件、南山科技园程序员的工作日志、城中村拆迁前村民手绘的家宅地图、外卖骑手的导航轨迹、学童的春游照片等,诉说着道路与个体命运的共生;
(4)
设计草图:深南大道设计图纸、未来悬浮轨道与垂直森林道路的设计方案等,邀请观众想象下一代城市动脉的模样。
(5)
实物:早期公交月票、外卖骑手的工作头盔、跨境学童的书包、世界之窗的早期门票等,成为道路与日常生活交融的微小注脚。
3.展陈亮点
(1)
多媒体互动体验:通过VR、AR技术,让观众“漫步”在深南大道上,感受历史与未来的交织。
(2)
声音艺术装置:打造沉浸式声音空间,让观众聆听城市主干道的“声音记忆”。
(3)
跨界合作:与其他美术馆、城市规划部门、交通部门、档案馆、文化学者合作,增强展览的学术性与社会价值。
(4)
公众参与:设置互动区域,邀请观众分享自己与深南大道的故事,形成展览的“动态内容”。
3
展览内容
本次展览是一个跨媒介的综合性展览,通过诗化语言、跨媒介实验与参与式创作,将道路史升华为城市美学范本,与传统美术馆、博物馆的实证主义展示形成鲜明对比,具体差异如下:
媒介革命:突破文献罗列模式,采用生物艺术、生成式AI等前沿媒介,使历史叙事具有未来属性。
感官沉浸:通过嗅觉装置(如道路沥青混合木棉花香)、触觉交互(如模拟不同年代路面肌理),建构全感官审美体验。
解构叙事:拒绝线性史观,以意识流手法呈现记忆的混沌美感,如将1983年施工日志与当今路政档案、外卖员轨迹并置碰撞。
参与式美学: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其生物数据、移动轨迹直接参与作品演化,实现“人人都在深南大道”的艺术宣言。
根据不同的视角和内容形式,将此专题展览划分为以下四大板块:
时光褶皱
内容:将深南大道四十余年的历史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视觉诗篇,展示深南大道的历史变迁,呈现道路沿线的老建筑、街景、交通方式的变化等。
作品形式:老照片、历史地图、设计图、纪实摄影、绘画、数字废墟投影、拼贴装置等,具体不限。
主题意义:通过艺术作品回顾深南大道和一些地标建筑的建设过程,展现深圳“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梳理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积淀。
美学内核:通过蒙太奇式时空折叠,让推土机的轰鸣与无人机的嗡鸣在展厅共振,以抽象笔触重构“拓荒牛精神”的多维美学,在锈迹斑斑的钢筋与全息投影的叠印中,完成对城市精神密码的艺术破译。
流动的风景
内容:聚焦深南大道当今的繁忙景象,包括车流、人流、地标建筑、道路景观等,捕捉深南大道作为生命体的动态美学,发现其机械律动中的诗意存在。
作品形式:城市景观摄影、动态影像、机械动态雕塑、玻璃幕墙光谱数据生成的实时数字绘画、油画、水彩画、手稿等,具体不限。
主题意义:展现深南大道作为城市动脉的现代功能与美学价值,体现城市的活力与节奏。
美学内核:用液态金属般的笔触凝固瞬间,在光与影的赋格中,完成对城市生命力的超现实诠释。
人间剧场
内容:描绘深南大道沿线及周边的生活场景,包括商业区、居民区、文化场所等,展现道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将生活场景升华为存在主义艺术现场。
作品形式:纪实摄影、装置艺术、互动影像、文献资料、生活用品等,具体不限。
主题意义:关注深南大道在城市生活中的角色和与人的直接关联,体现其作为城市文化载体的重要性。
美学内核:通过建构城市生活的复调叙事,让日常碎片迸发荒诞而庄严的诗性光芒。
未来诗篇
内容:以深南大道为画布,展开科幻与现实交织的艺术狂想。
作品形式:设计草图、模型展示、概念艺术、数字渲染、声音装置、多媒体艺术(如菌丝生物雕塑、动态光雕、赛博榕树根系)等,具体不限。
主题意义:探讨城市规划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展现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美学内核:在硅基血管与碳基神经的交织中,艺术家用未来语法重写城市基因,探讨道路的终极形态。
除了四大内容板块,展览还将设置专门的观众互动区,由“建设者手记墙”和“市民记忆胶囊”两个互动装置(或装置矩阵)构成,邀请观众成为叙事者,共同拼贴出属于人民的深南大道记忆图谱。
作品示例:
《声纹琥珀》:观众对道路的记忆私语被转化为玻璃器皿中的光脉
《像素民谣》:通过手势捕捉将市民老照片解构重组为数字图腾
《沥青手稿》:触控屏上的涂鸦实时投影为建筑投影的伤痕与新生
学术主持
胡斌,出生于湖南长沙。本科、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博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曾在广东美术馆编辑部、广州三年展办公室、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工作,并任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现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专注的研究方向有中国革命美术史、中国现当代艺术展览史,长期从事现当代艺术的批评与策展。展览曾获得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项目、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著有《视觉的改造:20世纪中国美术的切面解读》《何以代表“中国”:中国在世博会上的展示与国家形象的呈现》等。
策展人
罗先梅(罗惠菱),香港中文大学艺术史博士,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现任深圳美术馆学术部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是美术馆、城市研究、文化政策及文化制度。坚持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尝试将政治学和社会学的方法与视角带入艺术史的研究,并将研究范围扩展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遍问题。曾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国际文化政策)、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文化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艺术与投资》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多篇,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和省部级课题。
4
征集说明
1.投稿作品需符合展览主题,鼓励艺术家以与深南大道直接相关的旧报纸、老照片、文献、档案、老物件、日常生活用品等为素材或以不同年代的生活方式为题材创作,或采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跨媒介创作,鼓励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的艺术家投稿。
2.投稿艺术家需扫描上方二维码,按要求提交个人及作品相关信息。展览组委会将在征集结束后对投稿作品进行评选,并在“深圳美术馆”官方公众号公布评选结果,同时通知入选艺术家寄送原作,请保持通讯畅通,未入选者不另行通知。
3.入选艺术家请按通知要求寄送原作,入选作品往返运输中的运输费、投保费由送展艺术家自行承担或统一到主办单位指定地点自提,作品在展览期间的保险由主办单位统一投保。
4.提交作品类型不限,作品尺寸不限,原作由主办单位统一装裱。送件作品背面右下角请写明:姓名(以身份证为准)、标题(和画面相同)、详细联系地址、邮编、联系电话。
5.每人投稿作品数量仅限1件或1个系列,不得多投,不得重复投稿。
6.本次共征集作品30-40件,投稿作品需品相完整,达到美术馆展出规格,无发霉、破损、虫蛀等病变情况。
7.投稿艺术家需年满18周岁。
8.参展作品一律为原始真实创作,如发现作者使用复制、高仿或抄袭作品参评,将拒绝该作品参加展览活动。
9.投稿作品涉及的肖像权、著作权等法律责任由投稿艺术家自负。
10.主办单位对参展作品有展览、研究、摄影、录像、出版及宣传权。
11.作品征集时间:自发布之日起至2025年6月1日24:00止。最终入选作品可能根据展览现场有所调整。
12.凡送作品参评、参展者,应视为已确认并遵守作品征集通知的各项规定。未尽事宜由主办单位另行商定,主办单位享有对本次展览的最终解释权。
参展艺术家待遇
深圳美术馆将给入选的参展艺术家颁发相应证书。
咨询邮箱
rieskzr13@163.com
联系人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12:00 14:00-17:00
转载自|深圳美术馆
-深圳市青年美协2024年回顾-
深圳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宗旨:
促进深圳市青年美术家的创作与发展,“联络、协调、服务”深圳青年美术家,促进我市青年美术事业的发展!为青年艺术家服务!关注公众号可申请会员
https://mp.weixin.qq.com/s/WkuNgreOSOGAuWdPna8F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