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2019)国际设计传媒奖年度公共空间大奖获奖作品出炉

发布时间:2019-12-28      阅读量:9559次     

  第十七届(2019)国际设计传媒奖The 17th(2019)International Design Media Award
  年度公共空间大奖获奖作品
  赫尔辛基OODI中央图书馆
  ◆项目地址_芬兰赫尔辛基
  ◆项目面积_17250平方米
  ◆项目摄影_Tuomas Uusheimo
  ◆设计单位_ALA Architects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Juho Grönholm,Antti Nousjoki,Samuli Woolston,Janne Teräsvirta
  芬兰ALA Architects创始人兼主设计师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Oodi的落成标志着图书馆进入了一个新纪元。这座位于赫尔辛基市中心刚落成的新建筑几乎完全由公共空间组成,并且能提供种类齐全的功能服务。它将成为城市公共图书馆网络中标志性的新中心节点。图书馆根据功能被划分为三个层级:充满活力的首层空间,安静的顶层空间以及位于这二者之间、功能更加明确的中央空间。空间的设计概念是通过采用拱形元素来引导人们使用不同空间的功能服务设施。建筑最终呈现为一处具有启发性且功能强大的场所,为赫尔辛基及Töölönlahti区的城市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图书馆的首层空间与议会大厦对面的Kansalaistori市民广场形成了无缝连接。灵活的空间适用于举办各类小型或大型的活动。电影院和多功能厅可以整合为开放式大厅的一部分,也可以分开使用以满足不同的活动需求。穿越首层空间即可大致了解整座建筑的功能与服务设施。具有雕塑感的木质拱形元素如同一座引人注目的桥廊蔓延在首层空间的上方。这一创新性的结构方案创造出了一个无柱空间,并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建筑的通透性与辨识度。
  位于顶层的“图书天堂”是一处恢弘的开放式景观,其顶部覆盖了白色天花板,犹如一片起伏的云。在这里,现代图书馆的鲜明特色与先进技术带来的可能性发生了有趣的碰撞。安静平和的氛围能让来访者沉下心来进行阅读、学习、思考并享受其中。360度的无障碍角度能使来访者在这层观赏到市中心全景。
  中间的“阁楼”层采用了桥梁的桁架结构,其间形成了一系列灵活的不规则空间。这些封闭式的空间可以同时满足嘈杂及安静的活动需求。位于开敞式中央阶梯座椅区则与起伏的建筑西立面悬臂形成呼应。
  通过让建筑直接敞开于周围的城市景观并消融室内外区域的界限,以此让建筑与Töölönlahti区形成紧密联系,而首层空间的大厅和和装有玻璃幕墙的多功能厅则成为了室外空间的一种延伸。拱形的木质体量在朝向Kansalaistori市民广场的方向形成了一个入口处顶篷,由此构成了带有屋檐的室外空间,并将首层的餐厅空间扩展至广场之上。位于顶篷顶部的大型公共平台使可利用的户外公共空间增加了一倍,并为来访者们提供了一处可以聚会和观赏城市风景的好去处。
  建筑涵盖了3个公共入口:南面入口主要服务于来自中央车站方向的人群;带有天蓬的西面入口与Kansalaistori市民广场相连;位于东北角的入口则服务于家庭图书馆以及电影院的访客。OODI图书馆将会让Töölönlahti地区的城市环境更加多样化和富有生机,充裕的空间能让人们享受相聚时光,并为所有年龄段的使用者免费提供活动及体验服务。作为非商业的公共空间,新中央图书馆将会成为赫尔辛基当地居民的“大客厅”,同时也是一处很好的工作及学习空间。
  北京亦庄半岛幼儿园
  ◆项目地址_中国北京
  ◆项目面积_8000平方米
  ◆项目摄影_Chiara Ye
  ◆设计单位_ArkA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Michele LanariArkA创始人、首席建筑师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北京亦庄半岛幼儿园项目是设计团队与半岛教育集团的第二次合作,目标是将蒙特梭利教育理念和建筑设计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更合理的空间和安全的环境,让孩子们能够自由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原有的建筑物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整个大空间分作4层。设计团队的首要任务是根据孩子的比例改造空间。在设计时,设计团队加入了许多小房屋的设计,以此让孩子更具有主人感和安全感。对教室的设计是简约的房屋;图书馆则是一个开放空间,在其中央种下一棵树,好似一个乡村小镇的广场;走廊设计成多功能的开放空间,孩子们可以便捷地到处活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也便于老师的管理;部分走廊还被打造成为田野的模样,让小朋友们可以体验季节的变化。
  一个蓝色大楼梯连接着每层楼,宛如以前人们改造的运河。从整体来看,房屋与楼梯的布置呈现出一幅自然和谐的画面——一座沿河搭建的村庄。如村庄一样,蒙特梭利幼儿园也是一个社区,在这里儿童与成人自由交流、互相学习。值得注意的是,设计团队对门专门做了一个特殊设计,使非常小的孩子也能简单安全地使用,避免尖角可能造成的意外。同时,大量使用窗户可让老师观察每一个小朋友的活动。
  设计团队通过构建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让孩子们可以根居自己的意愿自由活动和学习,并不断挖掘自身潜能。通过这样的设计,孩子们将逐渐学会独立以及做决定,这种习惯将在他们未来的整个学习和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项目地址_中国上海
  ◆项目面积_7500平方米
  ◆项目摄影_金选民
  ◆设计单位_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谢天中国美术学院国艺城市设计研究院院长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新址位于静安新业坊园区内,整个园区为原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旧址。在对原厂房经过保护性改建后,大跃进时代的工业厂房跨越时空转型成为一座公益美术馆。一场大半个世纪的不期而遇,让沉睡的旧厂房因美术馆的新生而重新焕发生机。一个似曾相识而又迥然不同的偶遇,铸就了现代文化产业与工业历史的一次隔空对话。
  美术馆占地近7000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约3800平方米,最大单体展厅“核心筒”空间约800平方米,层高达到8米。面对工业遗存,设计团队从传统文化中去提炼精神内核,用一种意向性的空间语言进行表述。提炼出“知白守黑,空色有无”的理念,对场地进行设计改建,在保留原有历史记忆的基础上给人以焕然一新的情感体验。
  从视觉上,用最简单的色彩去涵盖艺术最丰富的含义;在造型上,用最简洁的形态去追溯场所的产业历史与转型;在界面上,用新与旧的材料和肌理来凝固时光记忆;在情绪上,用一种静默的态度来内化情感。
  “知白守黑”语出《老子·道德经》,从白到黑,跨越整个色彩谱系,涵盖了整个美术作品的色彩坐标。在黑与白之间,就是色彩的无穷可能性,也是美术的无穷可能性。这表达了对艺术的一种整体视野,同时也是一种对静观守望的艺术态度,即“风起于青萍之末,止于林莽之间”,艺术发生于不知不觉,进而发展到轰轰烈烈,百川归海最后复归平静。任何作品都能在这样的坐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任何艺术现象,都脱离不了这样的发展规律。
  “知白守黑”也是一种成熟的艺术精神,是一种知天地的退让与圆融。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艺术精神就是天、地、人和谐共处的精神。人在天地之间,天地有大美而不自言,最美的是天地,天地不言。最有力的声音是静默,是一种知其所以然之后的怡然。
  “空色有无”源于佛宗教义。对于艺术品来说,无形叫做空,有形叫做色。美术馆即是“空”,而艺术品即是“色”,艺术品的“色”与“有”是因场所的“空”与“无”而存在。而对于艺术精神来说,艺术品则是“空”,而艺术精神则是“色”,艺术精神的“色”与“有”因艺术品的“空”与“无”而存在,而具有意义。进一步来说,艺术的场所精神这个“色”使得美术馆空间的“空”也具有了真实的意义与精神内核,两者有无相生,互为依存。
  另一方面,空间设置成没有任何痕迹的舞台,这种不偏不倚的设计态度,我们称之为“中观”,而整个美术馆空间作为艺术作品的背景,以某种“空”的形态呈现,这种“空”使得艺术作品可以最大程度去绽放自己的美学价值,而受众也在最大程度上不被背景所干扰,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艺术作品的美学特点。在整个美术馆场所中,对空间的表现与设计语言的运用始终秉承一种适度的理性与克制,用一种含蓄、内敛的情绪表达艺术展成空间应有的退让与隐匿。
  三井仓库
  ◆项目地址_中国台北
  ◆项目面积_527.29平方米
  ◆项目单位_黄巢设计团队
  ◆主要建材_清水砖、玻璃砖、镀钛金属、铁件、花砖、杉木企口、松木实木板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黄建华黄巢设计团队主持人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三井物产株式会社旧仓库(简称三井仓库)是位于台湾台北市的洋式建筑,在日治时期由三井物产所兴建,2012年5月7日台北市政府公告为台北市历史建筑。该建筑物为日治时期三井物产之仓库,建筑年代约为1914年,为三崁式二楼砖木混合建造房屋,寄栋造屋顶,主梁木桁架跨距深远,建筑物中央正背立面均设山墙。2014年台北市政府所推行“西区门户计画”,2018年11月1日,历经2年修复,室内空间置入新的元素与功能,三井仓库化身为“记忆仓库”,正式对外开放。
  三井株式会社旧仓库,见证了台湾日治殖民时期的产业发展,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代表台北市商业发展由水运到陆运移转过程的涵义,是非常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建筑物,也是北门计画中重要的节点。本项目希望透过艺文活动传达,让更多人了解此地文化发展的脉络形成。
  台北是浸泡在时光机里的城市,大稻埕、北门是一代又一代不能忘记的过去,百年来孕育出繁盛的商业活动、丰富的常民生活和悠久的民间信仰。当风华褪去,如何向仓库注入新生命,彰显人文特色并推动产业复苏保留岁月的美感,让老建筑自然地融入生活,是本案设计师重点思考的地方。
  三井仓库,又叫记忆仓库。设计团队在一楼的中央处置入了一个“记忆小书城”,作为记忆仓库中最重要的空间,民众在这里可以获得北门周边、三井仓库甚至是整个台北发展的历史记忆。“记忆小书城”是一个面积7米乘4米的墙体空间,设计团队企图用一个轻盈且穿透的量体置入其中,再利用砖块的叠砌来对应这栋砖造的历史建筑,让记忆书城的空间古朴纯粹。墙面材料为玻璃砖搭配清水砖,墙面外包围着金属的书架。金属拱门,轻盈地回应砖拱的意象。金属材质的颜色会随着时间慢慢的流逝而产生一些变化,也让记忆书城的“新”逐渐与三井仓库的“旧”融合。参观者除了在这个空间中可以看到许多展示着过去历史的文物,还可以利用VR技术体验,接收三井仓库和北门的故事以及台北的历史记忆。
  二楼入口处,设计团队把原本旧有钢柱立在地上作为历史陈列,并运用钢丝网做出框架,上面悬吊红砖,同时运用铁板做出圆拱门洞的形状,利用装置艺术的手法,让参观者透过拱形门洞看出窗户时,看到一个隐喻三井仓库原本位置的影像,借此告诉参观者三井仓库的位置与周遭的环境。二楼大部分空间依然作为历史展览空间使用,同时也设立讲堂区,让许多的艺文活动、展演及文化讲堂都可在此举办,另外在这层也设定了吧台及用餐区,使其后续的营运方式得以更加多元化……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龙园学校
  ◆项目地址_中国深圳
  ◆项目面积_52439.47平方米
  ◆项目摄影_是然建筑摄影
  ◆设计单位_H DESIGN、筑博设计-联合公设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H DESIGN、筑博设计-联合公设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华中师范大学附属龙园学校的主要空间布局划分为小学部教学楼、初中部教学楼、阶梯教室、廊道区、体育馆、操场、教工楼及食堂,不同的功能区通过台阶、坡道、小巷、连廊、院落相互连接,营造了一个功能互不干扰空间上又能便捷连通的互动教学空间体系。
  教学课室布置在较安静的内侧区域里,整体功能划分为地上部分和地景部分。地上部分为传统的常规教室,小学部和初中部分置于教学区的南侧和北侧,各自有单独的入口和人行流线,并将专业教室设置在小学组团与初中组团之间,方便不同年级学生的便捷到达,同时符合九年一贯制学校软硬件资源共享的理念。
  地景部分则是个性化的教学空间的集合,包括音乐教室、美术教室、舞蹈教室、体操室和风雨操场等。地景设计将首层的架空院落与二层的平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起伏的草坡与室外平台形成丰富有趣的公共空间系统,为各种开放与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合适的场所,让孩子们游走在地面高低起伏的绿丘花园中,在自然中学习。
  小学生更偏爱加活泼多样的空间形态,设计团队并没有使用一般意义上的儿童符号化、具象化的设计手法,而是在小学部入口的架空层通过多形态的空间布局,形成如同空间隧道般的梦幻场景,真正将建筑空间当成孩子们玩耍的乐园,激发孩子们的玩乐天性。楼道走廊大面积使用了代表着“初始”和“梦幻”的蓝色,与学校整体的黄色调搭配,显得更加亲切和富有趣味,令人安静与放松的环境氛围与孩子们的活泼跳脱形成动静的对比。
  初中部的建筑形态是由两栋教学楼和多层连廊围合而成的长方体空间,建筑向外的一侧保持着学校整体的黄色呈现,面向中庭的墙面则使用简洁的白色以反射过强的太阳光,浅蓝色立柱围合成小型休闲空间和露台,多层露台、架空走廊的立体呈现连通两侧的教学楼,满足交通空间的同时放大了公共空间的尺度,也为不同年级的交流和互动创造了更多的室外活动场所。
  兴趣教室的原木色桌椅和木质阶梯搭配,温馨又增加了一些生活气息,天花的铝板做了留缝处理,序列感的设计有更好的吸音效果。图书馆的设计主要利用原有墙面的空间布局,橡木本色的书架上增设了阅读区,并用布艺做了跳色处理以活跃空间气氛,既保证安全又有视觉冲击力。行政楼前厅结合运用铝板、铝方通和人造石等环保耐用材料,铝板冲孔成艺术图案的处理方式突出背景的主题。大面积绿色的使用,为室内增添清新、活力的氛围。
  一所学校的核心使用人群是在这个学校里留存童年记忆的孩子们,朗泓学校的设计在不能改变传统教室空间形态的情况下,从更具人文化和创造性的角度思考,创造更多的易达性“空白”空间以激发学生互动,给予孩子们这个年纪应有的快乐空间。
  佛山三水文化活动中心大剧院
  ◆项目地址_中国佛山
  ◆项目面积_5000平方米
  ◆设计单位_本则设计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梁智德广州市本则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设计总监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风过荷举,亭亭净植,莲香沁人,三水文化中心落址佛山市三水新城核心区荷香湖畔,作为城市三水的新文化地标,文化中心的建筑外观与室内设计均以高规格、高水平为基准。担纲本案室内设计的本则设计,曾数次重点操刀设计规模巨大的地产和文旅项目,霍英东集团的南沙游艇会便是其中之一。
  在本案中,本则设计发挥其对大型项目的细致把控与规划能力,设计师梁智德先生在设计上兼顾美学与声学的双重体验诉求,在功能与格调上相融相合,将这个容纳上千人的文化中心打造成三水话剧演绎、大型文艺演出、大型会议召开等的重要场馆,写意佛山的最新文化名片。“视觉上的美感引人驻足,听觉的激荡令人沉浸其中,剧场的设计绕不开美学与声学的相辅相成。置身空间中,闭上眼,想象一朵荷花盛开的声音,几不可闻的清响,层叠的花瓣依次打开,空气中涌动着乍裂的清芬,与消散不去的风荷韵致。画面感与声学效果合而为一,清新而隽永。”
  纯粹白色的建筑外观,澄净通透的大幅玻璃,几何组合的视觉交错......一并展演出现代简约的格调。在此基础上,泼墨山水与晴日风荷的意象画跃然其中,浅淡墨痕、山水韵致、并蒂莲花浑然一体,强化了城市意蕴的文化符号,将悠远空邈的美学意境纳入当代的文化生活之中。
  大厅延续了建筑的白色简约格调,进入文化中心,人的视觉感知紧随流畅的线条美感,将空间的全貌概览一二,现代的规制美学回荡其间,在极简的设计中品味出崭新的意趣。通透的落地玻璃窗揽纳自然光线,引入室外风动荷浦的景致,在内外的边界上寻觅美学与自然的折中逸致。设计的意旨透过陈设的部品得以清晰展呈,荷花相关的艺术品脱俗出尘,戏剧相关的戏服头饰展品文蕴浓厚,共同营建出空间的胸怀气度、神韵风采。
  大剧场共设1200座,配备以国内先进的音响机械等设备,建筑声学与室内声学两相呼应,倾力营造出一个演绎视听盛宴的剧场空间。室内墙面造型选用双曲面,自然质朴的木饰面组合为一个个横向竖向、棱角分明的视觉切面,空间的层次感在木色调与红色调间穿插叠加,声音的传播在起伏有致的空间周围延宕回旋,辽远空灵的声学效果引人入胜。
  舞台的声光与机械升降、移动经过专门设计,配合程度与声光效果俱佳,演绎风格多变、形态各异、场景灵活与情境丰富的舞台空间。本则设计以不留空腔的贴附方式,在木饰面与墙面、地面间构建声学关系,同时铺设地毯消除脚步声的影响,最大程度地让剧场声学环境更臻完美,架设起声学与美学的平衡点。
  昆山市政务服务中心
  ◆项目地址_中国江苏
  ◆项目面积_10.2万平方米
  ◆设计单位_上海思域室内设计有限公司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宋毅上海思域室内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主持设计师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国际设计传媒奖|获奖作品特辑-年度公共空间
  项目由四栋塔楼和连接塔楼的裙房围合而成,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汇集了二十多家市级委办局,为全市居民、企业提供包括民生、社保、税务、公安、出入境、公共资源交易、投资建设、市场准入、社会综合管理等一站式服务。自项目2009年立项、2011年建筑方案后期阶段开始介入设计以来,历时多年,期间经历了各种国家政务政策、城市综合服务管理定位、使用功能置换、新老建筑规范交替等等的调整变化。设计者回望的视线和思考已从之初的设计本体抽离开,更为关注的是于当下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城市公共职能的管理者和公民空间以及被服务对象之间的决策、激发、引导、契合关系,活动对象由此获得的身体与精神层面的愉悦感和被尊重感,藉民生活动推动城市的活力。
  原点
  Q:作为大型政府综合性公共职能空间项目,过程、周期与落地性会有很大的不确定和不可控因素,有时甚至是“吃力不讨好”,你们的感受是什么?
  A:从时间上讲确实是我们历时最久的一个项目,投入的精力也很大,有些是成果里看不到的。你说的“讨不讨好”的逻辑大概是基于从结果去倒推。其实过程的价值会更大,这是每个人的价值观和建筑观的问题。设计离不开时代大背景特征,各种不确定性也是时代变化的映射,比如说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变化带来的工作生活方式变化以及政府机构改革的变革,早期规划的分类、数量、工作流程都会被打乱重置。包括专业上的建筑防火规范、防排烟规范的更新带来的连锁反应都不是设计之初可以预料到的。如何让城市空间与社会、自然发生良性互动,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使更多的市民从建筑中获得尊重和尊严,设计能改变的哪怕只是一小点,也是有价值和“讨好”的。
  光线
  Q:从完成情况看,项目比较注重对光线的梳理和表达,这和空间表达有什么样的关系?
  A:光线经常被人片面理解为光影和明暗,其实光定义的是形状、颜色、距离、大小等信息,光线体现秩序,光线带来的情绪和身体感知,否则John.Lobell那本著名的《Between Silence and Light》,就变成了“Shade and Light”。光线本身并没有太抽象的意义,需要通过介质疏理、约束,让其成为空间必要的非物质性元素进入。项目本身作为大型公共服务职能空间,“阳光”、“开放”已经是成为城市公共性空间必要的精神气质和某种隐喻。在B2层至2层的通高空间两侧增设格栅处理中,西侧是考虑遮阳和弱化邻楼体量带来压迫感,东侧是将观察视线压低至建筑围合的竹林莲池水景庭院景观,让昆山古籍《玉山雅集》中所描述的“舍前有修竹,舍后有芙蕖。掇莲置豆,清风座隅。倦来聊掩窗,步出临前除。”画面完整呈现于预设的框景中。同时,减少地下空间和室外转换时的光比过大产生的暗适应生理现象。而格栅形式的本身也是具有东方静谧、秩序气质的地域文化性表达。包活结合室内景观的等候区域选用了具有东方庭院气质的青枫树,在阳光与室外绿地的交融中消除了建筑内外的差异。
  材料
  Q:现场有些地方采用了清水混凝土做法,是室内施工重新浇筑的吗?对于中小城市政府类的室内空间,业主的接受度如何?
  A:这肯定不是为了“赶时髦”,土建刚开始施工时我们到现场查看,由于项目建筑质量有“鲁班奖”的评审标准要求,现场使用的模板和混凝土浇筑质量都比较高,尤其是在新模板最开始使用时的裙房部分,拆模后的浇筑质量稍加修复基本可以达到清水混凝土的效果。所以我们一边调整了原有设计方案,一边通知现场做了保护。另外一个因素是项目有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NC金级认证标准,对再利用材料和节能环保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从整体方案的地域文化性控制来讲中性灰色调和水墨江南的气质也是吻合的。包括使用的抛光混凝土地坪也都没有使用环氧基,而是采用水泥基。其中当然也有政府对造价控制的经济性要求。
  形式
  Q:空间中出现的一些具象、抽象、意向的语言形式,比如餐厅局部的围合形式,填单查询区域的“奶酪墙”、以及其他类似石块状的几何虚实处理,设计的意图是什么?
  A:应该说这是个几年前的“旧剧本”拍的新戏,方案阶段的构思是基于昆山当地的昆石、湖石多孔变化的特征和“窗口”的功能性之间某种暗合的意向关联展开的。B2层发光的“玉山”是希望点一下项目所在的地名为玉山这个题。一层餐厅局部半围合空间是因为防排烟的变化后增加了一台排烟风机,局部吊顶标高下调了1.2米的应变,形式是湖石的几何抽象表达。填单区的奶酪墙实际上是视觉去结构化的最小化消隐结果,使用单位要求将N字形的钢结构用封闭墙体形式包裹,设计师则希望用尽可能小的封闭面的透漏关系回应策略。思考都是基于不同时间节点的意识反映,如果这个“剧本”是今天写,在形式上思考的出发点应该会有所不同。
  舞台的声光与机械升降、移动经过专门设计,配合程度与声光效果俱佳,演绎风格多变、形态各异、场景灵活与情境丰富的舞台空间。本则设计以不留空腔的贴附方式,在木饰面与墙面、地面间构建声学关系,同时铺设地毯消除脚步声的影响,最大程度地让剧场声学环境更臻完美,架设起声学与美学的平衡点。

作品详见(复制以下链接进浏览器查看)
http://www.shejijingsai.com/2020/01/349706.html